施一公:手撕官僚举报大咖的饶毅,可以说是现代鲁迅
老话说“同行是冤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无论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还是光鲜亮丽的科学研究,只要是同道中人,互怼起来真的是毫不留情
老话说“同行是冤家”,这句俗语道出了很多同行的心声,无论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贩,还是光鲜亮丽的科学研究,只要是同道中人,互怼起来真的是毫不留情。
在科研史上,最广为人知的同行互怼莫过于10年前那场院士竞选,饶毅、施一公和舒红兵都参加了生物院士组的竞选,但饶毅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他的好友施一公在第二轮也被淘汰,最后舒红兵顺利当选了院士。
落选后的他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长文《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时引起了舆论热议。施一公便写了一篇文章力挺好友,在文中公开评价饶毅是犀利耿直的现代鲁迅,赞誉之情溢于言表。
这桩十年前的往事,由于一张邮件截图在网络上广泛流传,又被网友翻了出来。邮件开头的称呼是红兵,最后的落款是饶毅,饶毅在信中建议舒红兵劝说他的妻子王延轶辞去武汉市所属病毒研究所所长一职。
武汉是最早出现新冠病毒的地区,武汉市所属病毒研究所无疑承担了莫大的压力,而这一重要机构的掌门人却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女学者。
专业不匹配加上资历尚且,使得网友十分质疑王延轶的升迁是否合规。于是,这三位学界大佬的恩怨又成了网友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不务正业又爱多管闲事的饶毅
虽然施一公和饶毅现在关系十分之好,无论是在科研项目上还是公开媒体上,两人的关系都十分融洽。但在相识之初,施一公对于饶毅的印象实在是不怎么样。
生于1962年的饶毅比施一公大五岁,比他早几年去美国做研究。当施一公在普林斯顿大学当助理教授时,除了做实验还要讲课、参加学术会议,每天忙得焦头烂额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而此时的饶毅却截然相反,他会花很长时间来评论科学史上的一些人物和事件,并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杂文通过邮件群发给同在美国的中国学者们来阅读。作为大忙人施一公,看到饶毅发过来的邮件都是直接删掉的,他觉得这个人实在是太闲了,不务正业又爱多管闲事。
当他收到饶毅发来的文件,请他签名支持一项中国的科学研究计划时,他了解到这项计划至少需要16亿美元的稳定支持,瞬间觉得这个人简直是异想天开,花这么多钱干这么一件没有把握的事情,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即便饶毅第二天专门打电话过来解释这个计划,他还是提出了一系列的反对意见,认为他提出这个计划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同时还专门打电话给其他朋友一起抵制这个计划。
致力于提升国内教学质量和改善国外华人科学家地位的饶毅
施一公对饶毅印象的改观始于一次朋友聚会,他在聚会上听朋友说起饶毅自2000年起就开始组织BIO课程的事情。他花诸多精力和心血,邀请了多位优秀华人生物学家专程回国,为国内高校生命科学院的学生授课,这个课程被称为2000BIO。
他组织这门课的初衷,是致力于改变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生教学落后的状况。他的心血最终没有白费,他组织的这门课程受到了所有学生的欢迎,也成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里最受欢迎的课程。
饶毅在为国内研究生提升师资力量的同时,也忧虑着海外华人科学家在学界的地位。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亚裔处于种族歧视链的末端。一个中国人想要在美国的职场上拼到顶层,实在是太难了。
饶毅很早就意识到,亚裔在美国的职场上奋斗,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玻璃天花板。无数留美的华人科学家,无论你的成绩多么出众,都很难在学术界获得更高层面的荣誉。
虽然很多留美的华人学者都意识到了这一现实,但是很少有人会主动触及这个问题。但是饶毅与他人不同 ,他主动认认真真地花了不少时间,为维护亚裔科学家在美国的权益而付出了一系列的行动。
他主动写信给美国的生化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会,提醒他们成立一百多年来还没有一位亚裔领导,主办的刊物JBC也缺少亚裔主编。不久之后,杜克大学的王小凡教授被JBC聘为刊物的副主编,成为该刊物创刊以来的第一位华人副主编。
与此同时,饶毅还给美国神经科学会和CELL杂志的主编Vivian Siegel写信,提出了同样的建议。随后,一系列杰出的华裔科学家在这些有影响力的机构和刊物内任重要职务,同时提携了很多同为亚裔的华人科学家。
应该说,这一现状的改变与饶毅的努力不无关系,但是诸多受益的华人科学家可能对此毫不知情。
犀利耿直,手撕官僚举报大咖的饶毅
2007年,饶毅接受了北京大学的邀请,辞去了他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位,回到北京大学担任生命科学院院长。
对于他的这一选择,人民日报上海分社的副社长李泓冰这样评价道:“饶毅放弃美国国籍归国,其象征意义堪比当年钱学森的回归。”
饶毅当时与夫人育有一子一女,大女儿正在读高中,就随夫人吴瑛留在芝加哥;小儿子才九岁,跟着饶毅回到北京读小学,这么大的孩子适应起北京的环境来还是有点困难。
有次老师让以“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为题写一篇文章,这孩子开头就写“那我马上飞回芝加哥”。陌生的环境,吃力的学业,儿子的苦恼都被饶毅看在眼里,使得他一度十分痛苦。
但是,对祖国的热爱战胜了家庭对他的羁绊,虽然十分困难但他依然选择了留在国内,与妻子女儿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不久之后,施一公也辞去了他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到祖国负责清华大学生命学科。
回国后的两人关系更加密切,尤其是对国内科研界的一些腐败现象十分愤慨。
于是2010年,两人联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中国的科研文化》一文,文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当下中国科研界的种种弊端,尤其提到了一些官员对科研基金分配的干预,怒斥这是对科研项目的侵蚀。
然而,2011年的院士评选两人双双落选,比他们早几年回国的舒红兵却顺利当选了。当时就有媒体公开评论道,单论学术水平而言,饶毅和施一公比舒红兵要高出很多来,但是受制于回国后的人际关系和资历,他们才会败给了舒红兵。
对于这一结果,施一公从此低调起来,默默地开始为下一次的评选做准备。而饶毅却在网络上公开发文称自己再也不会参与院士竞选,并且一如既往的耿直而又犀利,对于看不惯的一切人事都要发表意见。
2019年的时候,他曾以一己之力引发了一场“学术界的大地震”。当年,饶毅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名举报了三位在国内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举报信中详细列举了他们学术造假的证据,证明他们利益抄袭的论文骗取了国家的科研基金。
饶毅的举报信中信息量很大,暗示了国内学术界造假的盛行以及国家管控的无能为力,瞬间将“学术造假”这一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然而时至今日,利用学术造假骗取国家科研基金的行为依然层出不穷,这一现象使得饶毅心痛不已。
他曾经在公开采访中表示,自己十分厌恶国内科研圈的人际关系。他对采访的记者提了一件事情,在一次会议中,他亲眼看到两个老科学家围着一个处长在那儿点头哈腰地陪笑脸,他对这种现象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批评。
这一句话就把前辈和领导都得罪了,但是饶毅自己却丝毫不以为意。对于他这样讲话丝毫不留情面的性格,很多网友都替他着急。他自己也说,他觉得自己这种性格容易得罪人,但是没想到回国后会有人真的在背后捅刀子。
一往无前的勇士饶毅
面对国内这样一言难尽的科研环境,饶毅屡次发声只是想要改变现状,奈何以他一己之力实在是难以撼动如此根深蒂固的制度。
即便是常年与妻子和女儿分居两地,即便是自己在国内过得如此痛苦,饶毅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如何才能使得国内的科研环境能够变得更好,而从未想过要离开这片土地,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饶毅便是这样一位勇士,即便是被撞得头破血流,也依然会鼓起勇气一往无前,才不会想自己的身后有没有退路。
饶毅就是这样一位科学家,一心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可以放弃一切,不在乎名誉和地位,只为了改善国内的大环境。正是这样的人,才能够潜心搞科研,最终为祖国赢得荣誉。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