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赵光义弑兄夺位?赵匡胤死因或许源于心脑血管疾病

斧声烛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悬案,这个案子疑点重重,死者赵匡胤死因不详,与这个案子有关的人,在案发后的表现也耐人寻味。虽然历朝历代的学者们

斧声烛影:赵光义弑兄夺位?赵匡胤死因或许源于心脑血管疾病

斧声烛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大悬案,这个案子疑点重重,死者赵匡胤死因不详,与这个案子有关的人,在案发后的表现也耐人寻味。

虽然历朝历代的学者们对此多有推论,但是至今仍未有确切结论,关于赵匡胤之死有多个不同版本,总结起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赵匡胤死于谋杀,犯罪嫌疑人就是他的亲弟弟,后来继承皇位的宋太宗赵光义;另一种说法是赵匡胤死于家族遗传病。究竟哪种说法最接近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就从现代刑侦的角度好好分析一下斧声烛影案。

北宋初年斧声烛影案

死者:赵匡胤,男,出生于公元927年,时年50周岁,职业北宋开国皇帝,死因不明。

案发时间:公元976年十月壬午夜,具体时间大致为农历十月十九晚至二十日凌晨时分。

案发地点: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皇城万岁殿,但是实际上赵匡胤的寝宫应该是福宁殿,不知为何赵匡胤会夜宿万岁殿。

案发经过: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农历十月十九晚,死者赵匡胤召弟弟晋王赵光义入宫议事,当时在宫殿内只有死者与赵光义在场,并无第三人,不知两人所议何事,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更是无人知晓。

只是在远处,有宫人隐约看到死者与赵光义所在的房间内烛影闪烁,有一人避席退让,疑是赵光义,再过片刻,又听到房间里面发出硬物戳击地面的声音,疑是死者赵匡胤手持柱斧击打地面,过了一会,赵光义离开房间,死者独自一人留在房内就寝,大概在晚上四鼓时(凌晨1点至3点),宫内传出了赵匡胤死亡的消息。

这就是斧声烛影案件的大致经过,后续接着就是赵光义再次入宫面见赵匡胤的遗孀宋皇后,并且于赵匡胤去世后的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一即皇帝位。

嫌疑人:赵光义,作为本案的最后一个与死者接触过的人,以及最大受益者,赵光义有非常大的嫌疑,他有作案动机,也有作案时间。

命案相关人:1.宦官王继恩,2.医官程德玄,3.死者妻子宋皇后。

目击证人:无

作案工具:柱斧?在这里解释一下,柱斧指水晶制的小斧,是用于礼仪的装饰用品,并不具备实战功能,这种斧头可以做凶器吗?可以,但是用它杀人实在太过困难,因为不够锋利,可做钝器使用击打被害人,但无法一击致命。

斧声烛影案被称为悬案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个案子既无目击证人也无确切的作案工具,并且死者赵匡胤的死因不明,我们对于本案搜集的所有线索都是来自于后人的记载,正史上对于赵匡胤的死只有短短的十几个字,根据300多年后由元丞相脱脱等人编撰《宋史·太祖本纪》的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这段记载实在太过简短,就跟没说一样,而后来明朝人编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则把整个事件描写的较为详细。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在这里,作者认为首先一点,死者赵匡胤召见晋王赵光义的原因是嘱以后事,前提是“帝有疾”,可能赵匡胤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连夜召赵光义入宫商议自己的后事。因此这个嘱以后事就有两种理解:一是赵匡胤属意赵光义继承皇位,二是赵匡胤召见自己的亲弟弟来,一起商议假如自己突然离世,将立哪个儿子为帝,并且叮嘱赵光义好生辅佐自己的儿子。

其次第二点,作者也道出了这件事的离奇之处:一是有宫人隐约看到房间内的烛影摇曳,赵光义是“若有逊避之状”,是表示谦让还是打斗中的闪躲?并且死者赵匡胤在用柱斧戳地时还大声对赵光义说:“好为之”。

二是在赵匡胤去世后,宋皇后在见到入宫的赵光义时表现出来的惊恐,以及二人之间的古怪对话,一方面是刚死去丈夫的宋皇后对小叔子乞求活命,另一方面则是赵光义保证共享富贵。宋皇后究竟有什么好害怕的?她在这中间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作者的用词很微妙,对斧声烛影案件我们可以联想出来多个可能:赵光义弑兄夺位?还是赵匡胤因病突然离世,而引发的皇位争夺,造成后人对赵光义得位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

斧声烛影案争端的源头究竟在哪?我们既然不能找到命案发生的直接证据,那么是否可以从最接近命案发生时的书籍记载之中找答案呢?

斧声烛影案争端之源—《续资治通鉴长编》

南宋孝宗朝时期,历史学家李焘仿照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编撰写就《续资治通鉴长编》,主要记载了北宋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年始,至宋钦宗赵桓靖康年止,记北宋九朝共一百六十八年之事。

在太祖卷中,李焘是这样描述赵匡胤人生中最后的一晚的。

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癸丑,上崩于万岁殿。

这一段的描述基本上也是讲的赵匡胤召赵光义吩咐后事,然后斧声烛影过后,赵匡胤去世。但其实在这里,它还讲述了赵匡胤夜召晋王的原因,除了赵匡胤身体不好之外,还源于当时发生的一起神秘事件。

初,有神降于盩厔县民张守真家,自言:“我天之尊神,号黑杀将军,玉帝之辅也。”守真每斋戒祈请,神必降室中,风肃然,声若婴儿,独守真能晓之,所言祸福多验。守真遂为道士。上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鏁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

当时有一个叫做黑杀将军的天神下凡,降于张守真家,这个天神可以预言将来事,并且只有张守真能听见,有一天,“上不豫”,赵匡胤生病了,于是他命令张守真降神,天神预言说:“天上宫阙已成,玉鏁开。晋王有仁心。”意思就是晋王赵光义是天命所归,将会是下一任皇帝。

于是就有了十月十九晚的赵匡胤兄弟俩的会面,赵匡胤让弟弟赵光义继承大统,而赵光义谦逊不受,就有了烛影一说,赵匡胤坚持己见,甚至用柱斧戳地,并大声说:“好为之。”

在这里“好为之”可以理解为好做,适合做,赵匡胤认为弟弟赵光义适合做皇帝。这似乎给赵光义摆脱了嫌疑,因为如果赵匡胤本来就有意传位给他的话,那么他就没有了作案动机。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又难以解释,在赵匡胤驾崩后,没有留下遗旨的情况下,一个宦官竟然成为了事情的关键人物。

时夜已四鼓,宋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

这个宦官王继恩本是前朝后周世宗柴荣宫内的宦官,赵匡胤陈桥兵变夺位后,王继恩继续在宫内当差,并且逐渐得到信任,在当天晚上,赵匡胤驾崩后,宋皇后本来是让王继恩通知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前来继承大统,结果这个宦官自己认为赵匡胤早就有意传位晋王赵光义,竟然不服从皇后命令,私自改变主意,通知了赵光义。

但是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就在王继恩来到晋王府时,有一个人已经在此守候多时,这个人是医官程德玄,他大半夜不睡觉在这干嘛?原因也很玄幻,他说自己晚上睡觉时,总听到有人叫"晋王召",出来查看又没有人,他担心晋王或许会生病,于是半夜起来,冒着冷风,在大雪天来到晋王府门口守着。

这也太巧了,太不可思议了,在王继恩告知赵匡胤驾崩后,程德玄与王继恩一起敲门进入晋王府,赵光义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现的也很古怪。

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它人有矣。”

赵光义很惊讶,犹豫不决,推脱要先和家人商议,其实这是托辞,赵光义的家人都是妇人小孩,根本没有必要商量,这说明赵光义不敢去,他害怕了,他怕什么?怕自己与皇兄的死有关?怕这是个假消息,是一个陷阱?

直到王继恩再三催促,赵光义终于下定决心入宫,到了宫门口,王继恩让赵光义在外等候,自己先去禀报。结果程德玄比他更着急,要求直接入内无需禀报。

继恩使王止于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恩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

看来这个程德玄压根就不是什么来给晋王看病的,他是有备而来,甚至可以说,他是知情者,他知道赵匡胤会在今晚驾崩!

下面的事情就是宋皇后向赵光义乞求活命,赵光义保证共享富贵。这是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记载,但是李焘也是引用了他人书中的记载,并且他自己认为是不可靠的。

斧声烛影最早记载,文莹和尚《续湘山野录》

文莹和尚大致生活宋仁宗时期,约公元1060年左右,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和尚,其人颇有才华,与当时的官员士大夫阶层走的很近,应该来说,是能够接触到一些皇家内幕信息的。

或许是出身于和尚的缘故,在文莹和尚的笔记《续湘山野录》中,他提供了一个更加奇幻的版本。

赵匡胤在还未做皇帝之时,曾经与一个名叫混沌、真无的道人结伴出游,这个道人有预见未来的本领,但只有赵匡胤能听到他说的预言。有一次喝醉后这道人就说:“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结果后来赵匡胤果然做了皇帝,这个道人却神秘失踪了。

到了开宝九年,赵匡胤再一次见到这个道人,这一次赵匡胤向道人问自己的寿命:“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道人回答道:“但今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道人说,如果今年十月二十日这天晚上是晴天,那么你的寿命还有一纪,也就是12年,如果不是晴天,那么你就应该早作准备。

结果到了十月二十日晚,天上星斗明灿,是晴天,赵匡胤刚刚为之释怀,没过多久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赵匡胤想到道人说的,要早作准备,于是召赵光义入宫议事。

到了赵匡胤的寝宫内,屏去众人,两兄弟对坐饮酒,书中描绘:

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翟懓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

这是最早描述斧声烛影的出处,但是有一个历史常识的错误,那就是太宗留宿禁内,按照宋代宫廷制度,除了皇帝本人还有未成年的皇子外,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宫廷的。

这是一点,再看接下来书中的描述:

太宗受遗诏,於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太宗受遗诏,谁的遗诏?不可能是赵匡胤本人的,再者,为何要仓促即位?人刚死不久就在灵柩前即位这好吗?这些问题都难以解释清楚。

因此,认为赵光义弑兄夺位的人,大部分都是依据这本书中的观点。但是凶器并不是那把柱斧,因为赵匡胤的遗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那么赵匡胤的死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死于毒酒,而制毒者正是那个半夜在晋王府门口守候的医官程德玄!

赵匡胤的死因归纳

综合两份材料,赵匡胤假设是被人谋杀的,他的死因或许是中毒,不可能是被赵光义用柱斧杀死的。

原因有三点,一、柱斧不适合用来杀人,即便用来杀了人,现场也不好处理,赵匡胤的尸体必然会有大的伤口,二、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即便年过五十,文弱书生赵光义也不是对手,就算拼死一搏,杀了赵匡胤,赵光义自己也要受伤,三、在皇宫用暴力手段杀皇帝太过危险,动静太大,赵匡胤也可随时呼叫保镖护驾。

那么是否是毒杀?赵光义在做皇帝后,曾经用一种名叫牵机的毒药,毒杀了南唐后主李煜,那么赵匡胤是否也是因此而死?

牵机的主要成分是马钱子,马钱子碱是一种神经毒素,会破坏中枢神经,造成身体抽搐痉挛,死于这种毒药的人,死状是很难看的,面目狰狞,并且尸体会蜷缩成弓形。

我们先不说赵光义该怎么把毒药放进赵匡胤的饮食里,单就这种毒药造成了后果来看,赵匡胤的死因是瞒不住的,因此赵匡胤不会是中毒身亡。

实际上,历朝历代的历史学家,包括各大史书,也不支持赵光义弑兄夺位一说,赵光义之所以被怀疑,源于以下几点:

一、赵匡胤死的太突然了,没有遗诏说明到底该立谁继承皇位,他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又已经成年,可以继承皇位,结果却是弟弟赵光义继位,这本来就很有争议,尽管,按照五代传统,亲王尹京就是储君,但赵匡胤本人并没有下旨将赵光义立为接班人。

二、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和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包括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给了谋杀论者想象的空间,寝宫内的斧声烛影,和医官程德玄半夜听到声音,来到晋王府门口守候等等,其实都只是古人写书的一种手法,渲染神秘色彩罢了,当然王继恩和程德玄可以看出来是赵光义安插在皇帝身边的亲信,他们后来也都升官发财了。

三、赵光义即位太过仓促,第二天就继承皇位,并且一个月后就改元太平兴国,这也是不符合礼制的,按道理,为了表示对前任皇帝的尊重,应该要等到第二年再改元。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赵光义的仓促即位也是不得以为之,因为当时北宋建国不长,五代因为皇帝驾崩而亡国的情况太常见了,为了国家稳定,尽早确立皇帝是正确的做法。

再者,当时宋皇后是属意赵德芳继承大统的,赵德芳虽然并非宋皇后亲生,但是赵德芳算是宋皇后带大的,在宋皇后身边待了七八年才出宫,因此,宋皇后不让更年长的赵德昭继位,反而拥立幼子,是有私心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宋皇后要向赵光义乞求活命。

四、宋皇后和赵德昭、赵德芳、赵廷美的结局不好,这里面确实有赵光义为了皇位稳固,而痛下杀手,这尽管是帝王心术,但也会引来后人的不屑。

赵匡胤不可能死于谋杀,他或许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有一种观点说,赵匡胤有家族遗传病,躁狂抑郁症,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病人往往会进入两个情绪极端,性情捉摸不定,还会有自杀倾向,但这只是一种假设,而且也不会造成赵匡胤猝死。

他应该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赵匡胤长的肥胖,又好饮酒,并且经常酗酒,这样的人一般都有高血压之类的基础疾病,年轻时还好,上了年纪就容易因此猝死。

我们再看那天晚上的天气,大雪,天气是很冷的,我们都知道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的季节,在这个季节,患者就应该注意保暖多休息,少喝酒多喝水,适当运动避免生气。

而赵匡胤在那天晚上是喝了很多酒的,并且可能还和赵光义发生了争吵,情绪激动,争吵的原因或许与谁继承皇位有关,因为根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在晚年确实常有不久于人世之感。在与赵光义发生争吵后,赵匡胤酒醉睡下,结果突发心梗或者脑梗,当晚就猝死了。

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至于斧声烛影还是放到历史小说中展现比较好吧。

本文作者已签约维权骑士。

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