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明朝神箭手、哲学家 故居直到今天才被考古学家找到

他是明朝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一个神箭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江山秀丽人才辈出。有这样一位罕见的人才,他既能著书立传,传播思想,还能把

他是明朝神箭手、哲学家 故居直到今天才被考古学家找到

他是明朝最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一个神箭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江山秀丽人才辈出。有这样一位罕见的人才,他既能著书立传,传播思想,还能把用兵打仗这件事做到极致。一生传播儒学,弟子众多,战功累累,功勋卓著。他正是今天我们要聊的这位明代大儒——王阳明。

据报道,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大发现汇报会上传出消息,王阳明故居已于今天在浙江绍兴被找到,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找到王阳明居住遗址,下步将正式开始发掘考古工作。

1、 王阳明是谁?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今天我们主要说的这位主角,王守仁才是他本来的名字,而王阳明是他的号。他从进士开始,一路秉承"知行合一"的儒学,创建"心学"成为一代思想宗师,最终官达左都御史,成为了明代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靠军功上位的文臣。

同时,王阳明也是一位儒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助力推动了东南亚包括日本、朝鲜等地儒学的传播,受众甚广。他的徒弟们把自己称为"姚江学派"。

2、 他做过哪些事情?

少年的王守仁开始学习儒学,沿着宋代理学家朱熹这位儒学集大成者指明的道路,向前探索人生。

守仁格竹

少年的王守仁一心想成为一代圣贤。所以王守仁严格按照朱熹那样的儒学大家所传授的方法,展开对这个世界的探索。朱熹有一个最为著名的观点叫做"格物致知"。这是什么意思呢?简单的理解,格物致知所指的就是通过学习和研究自然界的事物,明白事物的原因,最终达到找寻事物的规律。也就是主张通过自主研究,来完成学习,最终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

少年的王守仁看到朱熹这位前辈的观点后,立即付出行动。他开始对着家里窗子前面的竹子,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他想通过观察竹子,弄清楚竹子本身所包含的学问,最终达到弄清处世立身的道理。这次"细致"的观察,一直持续了七天七夜。

现在我们不得而知,王守仁当初在与竹子七天七夜的心灵对话当中,究竟对人生作何感想?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是王守仁对着竹子苦苦思索三天以后,身体就渐渐出现了状况。到达七天的时候,已经到了少年王守仁身体的极限。

没错,他病倒了。

大病一场之后,王守仁的想法也的的确确产生了一些改变。王守仁对格竹子之理的失败,进行了总结。王守仁认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所提出的"致知格物",观察和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中的事物;采用的方法是外界的观察和思索;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这种探索世界的方向,是向外的。意思就是通过研究身边的事物,来搞清楚自己的处境。

而王守仁通过这次格竹子的失败,提出了一个全新探索世界的方法,这就是王守仁著名的"致良知"。"致良知"又是什么意思呢?致良知就是人在探索世界的时候,首先应当向内,遵循自我的内心。在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看法和想法之后,再将这些想法放到环境中去验证。通过验证这些想法,再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和修养。

这让他病倒在床榻之上,七天七夜苦苦思索成为圣贤之路的"格竹子"最终让王守仁成为了儒学"心学"的创始人。

看到这里,不禁想问读者朋友,你们曾经与自己或者与自己的内心对话过吗?真正有研究过,或者回想过自己探寻过自己对世界、社会、公司、家庭的探索方法吗?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探索世界和人生的方法对吗?你的结果好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将和您一起讨论!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我们交流!

知行合一

王守仁通过格竹子这件事,弄明白了成为圣人真正道理。随后,他严格秉承"致良知",展开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在生活的过程中,他又提出"知行合一"这个著名的观点。什么是知行合一?"知"就是要探索事物,弄清楚事物的道理。行,就是要把学来的知识,真正付出实践。只有做到了知行合一,才能会读书,避免"读死书"。而行的过程,反过来又填充了对"知"的认识。

写到这里,大家一定开始有所感悟了。

前一阵子我们曾经看到新闻,有个专业做股票的"红马甲",违规开设股票账户炒股,最终经过十多年的交易,交易额过千万。在最后被查到的时候,一看账户"成功"的做到了亏损30万元!而正是这位股票专业从业人员,每天还在专栏节目上给大家进行市场分析,指导大家投资的方向!看到这样的新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上面这个案例说的正是,"知"是一回事,而且"行"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王守仁又是怎样践行"知行合一"的呢?

原来王守仁的爸爸王华是一位状元。而王守仁一直参加科举考试,每次考试都不中。他爸爸的同僚就取笑他说,你再参加一次考试,下次你一定中状元。以你的才华,中状元完全没问题!要不你写一篇状元赋给我们看看?王守仁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众人惊叹于他的才华!却又在嘴上说道,此人轻浮狂妄,如果给他中状元,必定目中无人。

造物弄人,王守仁继续参加科举考试。然而结果就是,跟以前一样的名落孙山。王守仁的爸爸也为他感到难过。然而这时,他却哈哈大笑着说:"你们为我不及第而难过,而我反倒是觉得,为了不及第而难过,这才叫难过。"

直到王守仁28岁那年,参加礼部直接举办的会考,因为考试出色,以第二名的身份出现,获得进士资格,自此开始了他的仕途。

这件事情说明,其实在他的学习过程中,他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读书跟射箭,对于王守仁来说,都是一样手到擒来。要知道射箭必须是经过勤学苦练。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得心应手。而王守仁一直坚持着心中的信念,早已把这些过程贯穿到他对理想的追求中。并且做到极致和完美。

曾经有一位将军说王守仁是文人,不会武功。邀请王守仁射箭。王守仁拿起弓箭,连发三箭,全中红心。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他对知行合一的最好的解释。要学就要学到最好。学不到最好,就没有办法去执行出效果。

而言行一致,表里一致。这才是王守仁所认为的人格。

3、 他是怎么成为"心学"教育创始人的?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一定会问,做的好好的公务员。王守仁为何变成了一个教育家?

事情是这样的。从正德11年(1516年)开始,王守仁就一直在开始在南中各地剿匪。因为他少年时代熟读兵书,经常以少胜多。经过三年的努力,基本上荡平了各地土匪,还老百姓一个清平日子。

到了正德14年(1519年)的时候,宁王发动叛乱。同一时期,王守仁正在福建剿匪。朝廷调集王守仁去平定这场叛乱。

王守仁剿匪成功之后已经把兵权还给当地政府,接到命令赶往江西之后。发现手上居然没有士兵可以调遣作战,于是临时上报朝廷,现场组织人手。他发动情报战,向敌人放出风声,说对方的宰相已经是我们的卧底,又放出风声说对方的宰相马上就要劝宁王攻打南京,这样就可以一战成名。同时放出烟雾,说朝廷已经派出8万,本地又有8万大军共计16万大军将来平定叛乱。

果然,对方的宰相就劝宁王攻打南京。这时宁王一下子警觉起来,不敢轻举妄动。同时派出探子去核实,是否真的有那么多军队前来平定叛乱。经过快一个月的调查时间,发现来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但就是宁王用于明确状况的一月时间,却给了王守仁调兵遣将的是机会。

一个月之后,王守仁指挥着这支临时拼凑起来8万人的部队,直接开始攻打宁王的老窝南昌。这时朝廷上又有人向皇帝汇报,说这时候应该直接攻打宁王,以便用最快的时间解决这场叛乱。而王守仁的建议是,直接攻打宁王的老窝南昌,这样判断的危险自然可以解除。而宁王听到南昌被攻击,一定会转身自救。反过来在路上予以迎头痛击。必然获得全胜。

事情果然像王守仁所预计的那样发展。两军在鄱阳湖展开激战。为期35天的叛乱就这样被平定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这场战役的指挥官王守仁,不但没有获得嘉奖,却得到了一个奇怪的命令。

这个命令要求他释放叛乱的宁王,由皇帝亲自来活捉比较好!

王守仁一听这个命令,立即明白。朝廷目前所使用的不过是一帮庸才。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实现抱负和理想。于是他把宁王交给太监,推病不出告老还乡。

正是由于王守仁平定了宁王之乱。才促使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儒学教育学家。他回家著书立传,传播思想。成为了一名哲学家,教育家。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能够在顶峰时期见好就收,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实现自己人生的抱负?说到这里,也欢迎各位新粉丝朋友关注赵括说历史,欢迎给我们留言和讨论!

这,也许就是历史给我们的启示。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