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尔:印度的心病,巴铁的生命线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19世纪中期,”克什米尔”一词仅指代喜马拉雅山脉和比尔本贾尔岭之间的河谷地。而今则泛指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

克什米尔:印度的心病,巴铁的生命线

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19世纪中期,"克什米尔"一词仅指代喜马拉雅山脉和比尔本贾尔岭之间的河谷地。

而今则泛指由印度控制的查谟-克什米尔和达拉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尔和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以及由中国控制的阿克塞钦和喀喇昆仑走廊,面积有17.3万平方公里,人口有1086万。

克什米尔处于兴都库什山脉以南,喀喇昆仑山脉以西和喜马拉雅山以北,境内90%为延绵不绝的高海拔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东部与中国的新疆和西藏接壤,南面毗邻印度本土,西和北两个方向则大部分紧邻巴基斯坦。

克什米尔曾经是古印度重要的思想交汇场所,佛教和印度教的教义都在此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今,在克什米尔地区仍然能看到许多佛教壁画、佛教建筑和佛陀雕像,克什米尔也因此成为许多历史研究者的"田野点"。

但是,昔日"普度众生"的克什米尔,今天却时常血雨腥风。复杂的地势和地缘特征注定了克什米尔终究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印度和巴基斯坦延续几代人的仇恨正是源于"克什米尔情结"。

克什米尔争端的起因

古印度时都信奉印度教,印度半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三面环海,北面山脉是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西北方向有一个缺口——开博尔山口,它改变了古印度的命运。

阿拉伯人、希腊人、波斯人和突厥人从这里涌入古印度,也给古印度带来了伊斯兰信仰,古印度由此变成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从西北方向而来的伊斯兰教徒穆斯林多聚集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河、恒河流域

居住于这块陆地上的各种族群组成了无数土邦,星罗棋布在南亚次大陆上。克什米尔就是其中一个土邦,其内部宗教成分复杂。

根据英属印度1941年的统计,克什米尔土邦境内最大宗教为伊斯兰教,穆斯林占总人口77%;其次是印度教徒,占总人口20%;佛教徒和锡克教徒仅占3%。但是,克什米尔土邦的上层王公贵族大都信奉印度教,而下层平民百姓大都属伊斯兰教。

英国殖民者到来之后,将所有土邦合并成为一个大的殖民总督区,统称为英属印度。

在英国殖民期间,南亚次大陆上的两大宗教派别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出现两位领袖,分别是印度教领袖甘地和伊斯兰教领袖真纳两人共同抵抗英国的侵略,后来也分别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国父。

1947年,英国由于在二战中消耗了大量国力,无法维持海外庞大的殖民势力,于是决定退出印度。在撤退之前,英印签署了影响深远的《蒙巴顿方案》。《蒙巴顿方案》声明,在这块陆地上按照信徒多少划分国家。

由于长时间的混居,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散落在各个角落,他们不断迁徙聚集,在此过程中也发生了冲突和互相屠杀。最后印度一分为二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还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个部分。

虽然按照信仰划分成两个国家大体上没有疑义,但是当时的印度还有许多个土邦国的命运悬而未决,《蒙巴顿方案》里也规定了土邦国的归属由本邦的君主决定。

根据《蒙巴顿方案》的这两条规定,君主和民众信仰一致的话,该土邦的归属是没有争议的,但是如果君主和民众信仰不一样怎么办?当时就有三个土邦国出现这种情况,分别是位于南边的海德拉巴、朱纳加德和位于北边的克什米尔。

南边的海德拉巴和朱纳加德民众都信仰印度教,君主信仰伊斯兰教,他们通过民众公投,加入印度,赶走了本邦的君主。而克什米尔的情况则相反,君主信仰印度教,民众信仰伊斯兰教。

其实,当1947年印巴分治时,克什米尔的君主哈利·辛格是不希望加入其中任何一方的,他试图让克什米尔保持独立,成为东方"瑞士"。

但在英国撤军以后,一支由亲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组成的军队进驻克什米尔。克什米尔被巴基斯坦控制后,辛格逃往印度,要求印度出兵协助进攻克什米尔。

应印度政府的要求,辛格与印度政府签订条约,宣布包括查谟-克什米尔、现在由巴基斯坦控制的北部地区以及中国控制的喀喇昆仑走廊和阿克赛钦在内的整个克什米尔地区都并入印度自治领。

随后,印度出兵克什米尔,击退了巴基斯坦军对克什米尔首都斯利那加的围攻。这就是历史上印巴双方第一次在克什米尔爆发的战争

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设立了印巴问题委员会,建议停火。同年7月,印巴双方代表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达成协议,确定了停火线,由联合国驻印、巴军事观察小组监督停火。印度在其控制区内成立了邦政府,巴基斯坦在其控制区内也成立了自由克什米尔政府。

正是这场战争使克什米尔事实上丧失了独立。此后,印巴双方围绕克什米尔问题又爆发了两次战争,双方损失惨重。

印度的"心病"

当前虽然印巴双方都声称拥有克什米尔的全部主权,并且不断屯兵加强军事部署,甚至一度互相放话,声称要用核武器解决掉对方。

但自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两方在克什米尔的实际控制线却基本没有改变,印度控制该地区60%的领土和75%的人口,剩下的土地和人口则为巴基斯坦所控制。从国力来看,印巴双方对比悬殊,印度几乎可以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印度肢解了东巴基斯坦,扶持建立了孟加拉国,同时严重削弱了巴基斯坦本部的势力,但即便如此,印度仍旧无法完全侵吞克什米尔。克什米尔也因此成为了印度的一大"心病",时不时隐隐作痛。

究其缘由,还得从克什米尔复杂的地缘政治条件说起。首先,中国在克什米尔东部的存在对印度的扩张起到根本性的遏制作用。

1962年,印度试图北上越过喜马拉雅山挑衅中国,惨遭失败。1962年的中印战争一方面打击了印度自独立以来在南亚疯狂扩张所积累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对印度扩张的恐惧使得巴基斯坦成功地倒向中国。

克什米尔的东、北和西三面被中国和巴基斯坦围绕,只有南面跟印度接壤,印度每往北边推进一步都十分艰难。即便今天印度控制了克什米尔南部区域,但仍旧需要耗费巨大的军力和财力来维持在此处的势力。

因为其东边的新疆和西藏是强大的中国西部战区,西边则紧靠巴基斯坦的本部核心地带,北边的巴控克什米尔地区还有中巴公路以及中巴经济走廊

巴基斯坦的背后是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都远远超过印度的中国,再加上在中印战争中的悲惨遭遇,使得印度认识到对克什米尔北部地区的企图难以实现。

其次,克什米尔的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印度无力完全独占此地。印度半岛整体地势平坦,喜马拉雅南麓的恒河平原以及印度半岛的德干高原上占据印度半岛大部分,而最北面所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则是海拔陡然升到了4000多米的高寒山地。

这让习惯于低地平原作战的印度军队不得不耗费巨额的精力和财务购买高原作战武器和打造"山地师"。这对印度而言是无比沉重的经济包袱。

既然印度在克什米尔的控制线难以继续向北推进,又需要耗费巨额的支出,为什么不放弃这一"沉重的包袱"呢?因为位于青藏高原与南亚次大陆过渡地带的克什米尔,与印度的生死存亡息息相关。

印度首都新德里处在克什米尔以南的恒河平原上,两者直线距离仅450公里。印度一旦失去了克什米尔这片巍峨的高海拔地区,也就失去了一个抵御北部威胁的天然屏障,那么新德里乃至整个印度北部的广袤平原一带都将直接暴露在打击范围之内,毫无战略纵深可言。

因此克什米尔称得上是保卫印度国家安危的一块天然"防盾",当然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守护。

总的来说,中国在印度北部的存在决定了印度不仅根本无法完全控制整个克什米尔,还不得不每年都要花费巨额的军费来维护其实际控制的地盘。这一沉重的"包袱"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延宕了印度迈向大国的进程。

但其实如今这一被动的尴尬境地也是印度自己一手造成的,当初如果不那么野心勃勃,四面树敌,而是和平地发展和邻国的友好关系,通过谈判"文明地"解决领土争端,而不是一言不合大动干戈,或许今天印度所面对的地缘处境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巴基斯坦的"生命线"

对巴基斯坦而言,控制克什米尔意味着控制了巴基斯坦的"生命线"。

在中印战争之后第二年,巴基斯坦毫不犹豫成为"巴铁",随即主动将当时被划入巴控克什米尔的喀喇昆仑走廊归还给中国,中国也于1965年援助修建了连通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的中巴公路,这条公路贯穿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中巴公路的建设带动了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

"中巴经济走廊"更是直接给巴基斯坦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生。"中巴经济走廊"是13年5月提出,于15年4月20日启动的区域协同发展构想。

北起中国的喀什,南至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中间穿过巴控克什米尔包括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和自由克什米尔地区。"中巴经济走廊"构想的初衷是加强中巴之间交通、能源、海洋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两国互联互通,促进两国共同发展。

巴基斯坦计划、发展和改革部前部长阿赫桑·伊克巴尔认为,对整个巴基斯坦的经济发展来说,"中巴经济走廊"不是"游戏规则改变者",而是"命运改变者"。

与中国发展情况类似,巴基斯坦东部地区经济远远比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位于巴基斯坦西部地区的俾路支地区是"中巴经济走廊"覆盖的一大区域之一,俾路支省幅员辽阔,其面积几乎达到巴基斯坦国家领土面积的一半。

矿藏丰富但经济落后,生活在这里的民族主要为俾路支族,他们通常认为俾路支地区经济的落后主要是由于联邦中央政府的"偏见政策",加之该地区长期受到塔利班等极端主义思想的影响,导致俾路支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严重。

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推进",巴基斯坦政府更加重视巴基斯坦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更加充满信心,将更多的资源与项目都投入到西部地区,这些项目不仅能带来相当多的就业,更重要的是改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情况,从而改善其投资环境。

中巴铁路和"中巴经济走廊"都起始于中国喀什,从东北往西南延伸,经过克什米尔,贯穿巴基斯坦全境。倘若失去克什米尔,对巴基斯坦来说是切断了这两条支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任何一个国家对某个地区的争夺,除了出于领土主权这一原则性理由和对地缘安全的考虑之外,还可能是因为这一争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对印度和巴基斯坦而言,克什米尔正是一个具备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

虽然克什米尔地区多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地形,不利于发展经济,但是这里具备丰富的水资源。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灌溉农业,孕育人口,发展农业的基础条件。

印度河的发源地是中国的冈底斯山西麓,流经印度和巴基斯坦,许多支流位于阿富汗境内,最终注入阿拉伯海。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从印度河的流域范围来看,巴基斯坦占47%,印度占39%,中国占8%,阿富汗占6%。

1949年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的分界线基本上按照实际控制线而固定下来之后,印度河下游的广大流域都划归巴基斯坦,而上游的主干道和主要支流则都在印控克什米尔境内。

巴基斯坦是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国家之一,其境内整体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少,气温高,蒸发严重,而农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则主要来自于河流。

但是,巴基斯坦所引以为傲的"五河之地",其源头几乎全部都在印控克什米尔境内,因此,这对巴基斯坦而言,仿佛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

1947年印度就曾切断供应下游巴基斯坦旁遮普省运河的水源,造成巴基斯坦农业损失惨重,居民生活受到严重的威胁。所以,在巴基斯坦看来,坐视印度占领克什米尔,那就等于把水资源白白送给别人。

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的争端起于宗教矛盾,但因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因素而愈演愈烈。

对印度而言,丧失克什米尔则意味着直接将广袤的印度本土直接暴露于来自北部的威胁之下。但是控制克什米尔已给本不富裕的印度带来沉重的负担,加上中国在克什米尔西部的存在和中巴特殊的友好关系使得印度难以在克什米尔地区继续施展野心。

对巴基斯坦而言,关乎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两大主要命脉,"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巴铁路都直接穿过克什米尔地区,失去克什米尔仿佛切断了支撑巴基斯坦经济发展的"大动脉"。

克什米尔蕴藏的丰富水资源使其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争夺另一大缘由,双方不惜一切代价争夺克什米尔。这对于位于河流下游、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巴基斯坦而言意义更加重大。

不可否认,克什米尔争端缘于历史问题,但如今,随着印度国力的相对增长,其挑起边境冲突,制造地区安全紧张局势的行为愈加频繁,印巴双方的冲突无休无止,中印关系一度陷入困境。

营造地区和平和安全的发展环境无法仅靠一己之力,而是需要所有地区行为体的共同努力。地区的和平和安全又是区域内各国得以快速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对克什米尔的野心无法证明印度的强大,只会阻碍印度变强的步伐。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