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的不能承受之痛:印度为何不能加入RCEP?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仪式以视频的方式进行,这个由东盟10国和中、日、韩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正式签署的协定,

莫迪的不能承受之痛:印度为何不能加入RCEP?

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仪式以视频的方式进行,这个由东盟10国和中、日、韩以及新西兰、澳大利亚正式签署的协定,标志着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得以正式启动,为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新一轮的变化。

但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却未加入到RCEP中,鲜为人知之的是,印度是组建RCEP的"号召者",此时的RCEP里却没有印度的身影,尤其是莫迪显得更为沉默,这不禁让人揣测,印度不加入RCEP的背后到底是莫迪的无奈还是明智之举?

一、曾经的号召者

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和主导权始终都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缺失的主动权和主导权,会让国内市场变得不再安全和稳固,尽管有着极大的发展良机,但出于贸易壁垒的影响,发展国家能享受到的"红利"显得少之又少。

发展中国家需要发展,则必须要在团结上共同迈进。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应对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有效办法,RCEP的宗旨就是要进一步消除贸易壁垒,相互开放市场,达到盘活市场、互利共赢的目的,从而有效的缓解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上的牵制和冲击。

作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始终都在想方设法迈入前三的排名。印度经济发展在数年中获得了高速增长,但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印度也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危机,基于自救和自强,印度同样想到了通过开拓区域经济一体化来缓解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阻力。

作为南亚次大陆上一个具有颇具影响力的国家,印度首先想到的便是联系东盟国家,打造一个泛东南亚区域的经济共同体,这与东盟10国的概念不谋而合,在相互利益的影响下,印度和东盟渐渐的走在了一起。

此时,东亚三国的中、日、韩也同样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危机中想到了打造区域一体化经济。早在2002年,中日韩三国就提出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为建立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迈进了一步。在东亚、东南亚的共同倾向及共同努力下,RCEP的建立就显得势不可挡了。

在推进RCEP的伊始,新上任的莫迪还能强烈支持并推动组建,但到了最后的时刻,冲击的危机感、国内外的压力,让莫迪只能选择放弃了事。

二、难以承受的冲击

对于印度来说殖民地后遗症,始终无法治愈,一提到贸易就会让印度人联想到当年英国人通过"贸易"的手段成功的殖民印度上百年的历史

独立后的印度,对于自由贸易这个词汇始终还是留有相当大的阴影,担惊受怕的印度在加入RCEP的最后一刻选择了彻底放弃的举动,就可以看出的是莫迪带领下的印度对于开放的恐惧和不安。

一方面,莫迪对于开放市场带来的冲击充满恐惧。近年来,印度政府虽然一直强调要拥抱区域经济一体化,但莫迪显然对国外企业进入印度市场充满了排斥。印度经济发展虽然迅猛,但是整体发展依旧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基础工业生产力较低的致命缺陷。

如果选择加入RCEP,则意味着自身市场将会受到强烈的冲击,譬如中、日、韩的高精尖产业入驻势必会冲击印度国内科技领域企业,越南更为低成本的人力,也会使得印度一些工厂外流,使得印度国内就业率下降。

在印度国内工业、经济都未能自保的情况下,开放市场对于印度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挑战;

另一方面,对于国内市场的盲目乐观导致莫迪轻信内需可以救印度。现今的印度经济模式依然是内需大于外贸,印度国内的企业也更愿意拉动内需,也有赖于庞大的人口,印度的内需始终保持着较大数额。

但内需并不能完全代替发展,对于资本积累也是杯水车薪,过度依赖内需的现象是印度历来的观念导致的,源自于上世纪30年代圣雄甘地奉行的反对进口制成品政策。

在实行了几十年的严格的"进口替代"战略中,自给自足成为了印度社会的根本观念,正因为自给自足观念的影响,印度国内早已形成了维护自产自销经济模式的思维定式。

作为50后的莫迪,自然受到这种意识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在他的骨子里对于外部经济的加入,市场的开放以及对外贸易的开展,保留了怀疑、质疑甚至是拒绝的态度。

但莫迪没有意识到的是,封闭的自我保护并不会给印度带来任何成长的机会,国内需求无法推动印度经济的增长。尽管印度政府已经有人提出,贸易保护主义最终伤害的是自己,但莫迪始终认为,开放是一个无法承受之重。

三、难以解开的抵触心理

正因为具有相似的经历,印度常常会被拿来和中国进行比较,而比较之下印度自上而下对于中国的排斥心理在近年来显得尤为强烈。

同样身处于亚洲、同样有过悲惨的近代历史,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成员,印度和中国的差距一直令印度人感到非常不满,由此而来的抵触的心理,也让莫迪带领下的印度和RCEP愈行愈远。

一方面,中印近年来在边境上的冲突加剧,使得印度国内鹰派势力占据了舆论上风,印度国内掀起抵制中国的高潮,莫迪政府对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从增兵中印边境到禁用中国APP,从政府行为都民间都渲染了一股对华仇视的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入RCEP,选择和中国"合作"就是和国内舆论相背而行,便会承受政治上的失败,作为一个天生的政治家,这样的结果是一向以完美自诩的莫迪无法承受的。

另一方面的抵制心理则来自于美国无形的施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势必会影响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影响力。

尽管美国并未对RCEP做过多的评价,但RCEP在整个东亚和东南亚起到的作用进一步减小美国在这个地区的主导力,同时中国在RCEP里起到的作用,也同样在逐步压缩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势力范围。

在这个层面上,莫迪还是选择和美国站在了一起,出于对美印联盟的考虑,莫迪宁可选择放弃加入RCEP。

抵触心理源自于印度对于自身认识的偏差,也源自于殖民地后遗症影响下印度对于西方国家的"青睐",而作为莫迪本人而言,关注与自身政治前途和名声显然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本应抛下成见的莫迪却带领着印度选择了遵从"内心的倔强"。

四、丢失的认同感

缺乏认同感也是莫迪选择放弃加入RCEP的理由之一,而无法获得的认同感一方面来自于印度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于其他成员国。翻开地图可以发现,作为印度洋区域上的"霸主",印度始终对于太平洋区域深有芥蒂。

如果将RCEP成员国在地图上划出标示,就可以发现这个区域一体化经济,形成了一个大陆由西向东纵深,由北往南向太平洋延伸的自由贸易模式,这里的陆地主场是东南亚,海洋主场是太平洋区域,而位于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濒临的是印度洋。

从地理上来说,印度始终感觉和东盟10国、东亚3国还有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沾不上边,更何况海洋贸易上的主场并非架设在印度洋。

这对于印度来说参与感与共生感就已经减少了一大半,地理上的隔绝和海洋上的远离,让印度意识到自己并非是RCEP的主导者,这也让印度丢失了认同感;

二是部分东盟国家对于印度在组建RCEP进程中表现出来的左右摇摆及暧昧不清的态度深感不满,强烈要求印度退出RCEP的组建工作。

印度平日并非与东盟国家来往密切,加上对于局势和形势的犹豫不决,莫迪政府的举动已经让东盟各国感到了"不靠谱",就此东盟国家对于印度也产生了排斥。

尽管日本一直在拉拢印度加入RCEP,但印度缺乏的认同感使得印度对于加入RCEP无法产生共鸣,而另一边的东盟国家也非常质疑印度的能力和加入意愿无法对印度产生认同,基于双方的不情不愿,印度加入RCEP也就无从谈起了。

五、错过还是避险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是当前全球经济的必然趋势,RCEP的组建意味着亚太地区和东南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是克服经济全球化负面影响的一次勇敢尝试。

这个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的落定,将会给整个区域带来全新的贸易模式,成员国的公民可以享受到更为便捷、现代的商品服务,可以共同见证区域经济的繁荣。

莫迪,在面对新机遇的时期,出于自我保护的意识,最终选择的是保守和闭关,放弃了乘坐快车道的机会,对于印度而言,错过的机会不一定会再有,错过的发展不一定会再来。

在日趋开放的全球市场,过度的闭关锁国只会让印度丢失发展的良机,毕竟闭关锁国的血泪教训在近代世界上比比皆是。

拥抱未来,拥抱开放,早日面对挑战才会早日成长,莫迪承受不了之重,恰恰是RCEP成员国们的机会,RCEP未来可期,未来可取,未来可得,而印度的选择和前景依旧扑朔迷离。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