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的不甘:日本为什么总在对外侵略?
在历史上我们,东南沿海的倭寇向来十分猖獗,而这些倭寇主要是一些日本浪人。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所以,我们总会感觉日本总是具有
在历史上我们,东南沿海的倭寇向来十分猖獗,而这些倭寇主要是一些日本浪人。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所以,我们总会感觉日本总是具有很强的侵略性。自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更是不遗余力的频繁不断的对别国发动侵略战争。
为什么一个小小岛国,总是在不间断的对外进行侵略和骚扰呢?
要想深入理解"小国的不甘:日本为什么总在对外侵略?"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综合讨论近代日本侵略性战略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社会环境、民族传统文化、日本国内的经济形势、政治体制等多重因素,才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缘由。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对日本形成对外侵略扩张性之民族性格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其实,地理环境对培育国家的民族性格有很大的影响。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日本好战的特色在战争中被释放得淋漓尽致。日本呈现出强烈的对外扩张特性,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塑造该国一个重要原因。
1. 环境灾害频发,日本人的生死观较为淡薄,容易形成视死如归的军国主义思想。
日本地跨亚寒带、温带和热带3个气候带,气候类型及其复杂,雨雪灾害时常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更为严重的是,日本民众饱经地震、火山、泥石流、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创伤,这是日本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频繁的特色。
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使日本民族逐渐产生了一种生死无常的宿命观念。日积月累,逐渐形成了日本人的生死观较为淡薄的特色,孕育了国民压抑、极端的民族特色,甚至是一种对生命的漠视的态度。这就使得日本民族形成了一种施暴好斗、不惧生死的人生观。
"一般人对死的态度,论感情,是对宇宙的秩序想得开,论理智,是对自然秩序想得开,从而也就愿意接受"。一旦这种人生观与强烈的危机意识相结合,就会推动国家在条件具备时走向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为逐步迈向军国主义提供强大的动力。
2. 日本受岛国的地理环境限缩因素影响,使得日本国内的危机意识易于激发强烈的扩张动机。
日本国内的人口稠密,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人地矛盾十分尖锐。而且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震灾害频发;又处在海陆交界地带,台风登陆时最先到达日本。这使得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较为恶劣。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土地贫瘠,使人勤奋、俭朴、耐劳、勇敢和适宜战争,土地所不能给予的东西,他们不得不以人力去获得。"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山地较多,适合居住及耕作的土地很少。
要知道,日本的国土面积仅37万平方公里,且山地占总面积的76%。再加上日本列岛呈南北走向,东西狭窄,防御纵深短浅,极易遭受外部攻击。因此,日本民族因长期以来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困境,逐渐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
从16世纪日本侵略朝鲜开始,再发展到近代日本发动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争,都与这种扩张心理相关。而这种扩张心理,是在长期生存危机的高压下所形成的民族文化积淀。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弥补本国地理环境的缺陷,是日本民族将这种危机感向外部转移的企图。
3. 日本岛国的闭塞环境形成国内凝聚力和向心力强,更容易团结一致对外。
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在航海事业不发达的古代,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封闭状态中。这一方面使日本民族形成了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也滋生了妄自尊大的"神国"观念。
日本人认为,日本是世界的中心,大和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随着近代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日本民族很容易不自觉地将这种自大、优越的民族心理扩大到对外交往中,以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国际社会。
另外,日本人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既能够使集体内的某一个个体的力量借助集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加以释放,同时还可以掩盖个人的责任。在群体无意识的状态下,更容易走向极端。
这时候,一个人的人性、良知等,完全被集团的道德标准所淹没,只要集团认可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干出来,甚至越是极端的行为越得到更多的赞赏和仿效",很容易导致日本人形成野蛮凶悍的性格,失去正确的价值取向。
4. 日本地处中华文明区的边缘,巨大落差使得日本民族形成一种严重的自卑感。
"没有人能长期地忍受自卑之感。这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决自己的紧张状态。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但是其目的却不在于解决问题。"为寻求心理慰藉,树立自尊心与荣誉感,日本民族变本加厉地宣扬"大和民族优越论"。
日本所特有的这种民族心理,致使日本民族对世界上其他民族尤其是弱势民族极尽歧视欺辱之能事。更在与外部世界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出强烈的非理性集团主义、种族中心主义和狂热的征战杀伐欲望。
此外,日本作为一个典型的航海文明国家,在古代虽然十分封建保守,但也一度表现出某种对外扩张的战略偏向,从16世纪"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掠和当时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对朝鲜发动的侵略战争亦可见一斑。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日本走上对外侵略之路的潜在因素
在阐述完地理环境对日本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心理的影响之后,接下来需要进一步分析一下,日本的地理环境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日本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对日本频繁发动对外侵略的国家战略的内在影响。
作为一个悠久历史的东方岛国,日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岛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日本的民族文化特色,留下了地理环境对日本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特色当属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武士道可谓是是日本侵略文化的精神支柱。
武士道是在神道教的基础上,片面吸收儒教和佛教思想形成的。它起源于镰仓幕府时期,江户时代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改造,曾作为武士的基本道德规范逐步发展成熟起来。
前面讲过,在日本岛国灾难频发的独特地理环境下,世事无常使得日本人的生死观念相对较为淡薄。在这种情况下,使整个日本社会养成了不惧生死、敢于冒险、残酷无情、勇武好战的特质。
与此同时在日本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出于政治需要,历代统治者对武士道展开了大力宣扬,使之不仅融入到武士的血液之中,也渗透进日本民族的灵魂之中,武士道崇尚优胜劣汰、弱肉强食、服强凌弱、以武服人。
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武士作为一个阶层从日本社会中消失,但武士道却存活了下来。如果从好战扩张性剥去日本人的外衣,露出的就是海盗的本性。武士道作为伦理体系会消失,但武士道精神的影响不会在人间消亡。
到了近代,明治政府建立后不久就武装入侵朝鲜和中国的领土台湾,这不是偶然的。
明治政权在江户时期武士道的基础上,给它注入新的内容,其含义由最初的"勇敢"、"忠义"发展到后来的"杀戮"、"愚忠",武士道逐渐被引入一条偏激狭隘的道路。日本政府大肆歌颂这种侵略性十足的精神,并把这种武士道精神大加利用,来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服务。
无疑,这种新型的武士道表现出强烈的扩张倾向,体现出明显的对外侵略特征,一旦被统治者别有用心地利用,整个日本民族都会沦为战争工具,逐步陷入军国主义的深渊。
三、日本国内的经济基础:日本开始走向对外侵略的内在动力
前文已经讲述,日本所处的地理环境因素对日本国内民族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受武士道精神以及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再加上日本人口稠密、资源匮乏的国内现状,就不难理解出日本走向对外侵略是受多重因素掣肘的选择。
如果从日本国内的经济结构来分析,可以说催生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导因素便是,日本国内的封建地主经济,与西方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逐渐结合的产物。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虽然封建领主经济被改造收归国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守旧势力依然存在,形成了寄生性的地主经济体系。日本通过"殖产兴业",以国家投资来扶持日本民间企业的发展,逐步推动日本由封建地主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
但是,在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国内市场狭小,迫切地需要打开国外市场,于是日本率先在经济上出现了对外扩张的需求。在国内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日本逐渐开始走上对外侵略的道路。
从甲午战争时,日本已经逐步建立了以产业金融资本为核心的近代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并开始了向帝国主义的演变。从日本国内的阶级基础来分析,日本变革了"士农工商"的阶级布局。
旧的藩阀势力依然寄生在官僚体制当中,新的资产阶级演变成为财阀,逐渐汇聚到军阀势力的周围,成为军国主义的帮凶。而处在社会底层的工人和农民,就只能逐渐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富国强兵"的召唤下,对外侵略扩张的工具如和炮灰。
于是,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共同促使下,日本逐渐开始发动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
四、日本国内的政治体制:日本能够实施对外侵略的关键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国内所保留的天皇制的政治体制,是日本能够发动并实施对外侵略的关键因素。
日本的天皇制,天皇至上浓厚的皇权色彩,是日本能够凝聚民心的关键因素。日本天皇的号召与日本军国主义扩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日本走向侵略扩张的时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所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这样一来,近代日本的天皇制,同时具有神政、家长式、立宪主义的特征。日本国内封建社会的愚昧性并未彻底革除,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制度又不够健全,犹如邯郸学步那样不伦不类。
在这种情况下,近代日本是非常复杂多变的,其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民主社会的虚伪性,在对待弱小的国家时又有着封建社会的残酷性和掠夺性。
这样一来,国内理性的资本主义经济需要对外扩张,愚昧的封建思想又要服从于皇权至上的国家号召。于是乎,军国主义在日本愈演愈烈畅行无阻,逐渐狂热化的对外侵略扩张的思想和实践,最终酿成了日本走向军国主义并不断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现象。
从日本近年来政府首脑的变更来看,日本曾在短短的6年之内,换了7个首相。这一举动实属突破性的新记录。不过,虽然日本国内首相频繁更迭,但本质上依旧在一些日本国内传统的政治社团之中交替变更。所以,实质上并未出现大的动荡。
因为,日本政治具有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日本政府在保持政策的持续性和政策推广施行方面,仍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的试图扩张海上自卫队的军事实力的政治目的和政策趋向,一直保持着稳定的态势发展。这也是为什么需要时刻警惕日本对外侵略势力的崛起的重要因素。
五、国际形势的变革:日本频繁走上对外侵略战争的外部影响因素
近代日本不断走向对外侵略,与其所受的外部战争威胁存在一定的联系。在1274年和1281年,元朝统治者忽必烈两次派军队入侵日本的战争。
这两次侵略在日本合称"元寇"或"蒙古袭来",或依当时的日本年号称抵御元军第一次进攻的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虽然这两次侵略企图最终失败,但其在宏观历史上,仍对日本的国家战略影响起到了很大的威慑和影响作用。
19世纪中叶,当日本仍沉迷于封建幕府统治的落日余晖中孤芳自赏时。1853年7月8日(嘉永六年六月三日)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日本幕府被迫接受了开港要求。
日本开始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进近代社会,与此同时日本的政治、经济、阶级等诸多方面开始"焕然一新"。随着东西方文明的相互交汇碰撞,"西力东渐"模式下的国际格局深刻地改变了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命运。
这个过程,既是日本被迫学习西方、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痛苦蜕变的过程,也是它由闭关锁国向侵略扩张"转身"的过程。
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回顾在近代的大国崛起的历史,国家军事实力的强大是获得国际人口和国际地位的关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日本开始追逐大国强军。
另一方面,日本人目睹清朝政府的衰败和落后,在这种巨大的反差对比之下,日本结合本身的侵略性文化,和受由西方舶来的实力政治原则、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日本开始逐步转变思路。
在这种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日本国内的好战分子思想逐渐抬头,帝国主义政策逐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结语
综上所述,在以上多重因素的相互影响之下,基于历史合力的交互作用,形成了近代日本侵略性的文化特色。
其中最主要和最关键的是,日本长期以来受岛国地理环境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特色,以及不断受到的忧患意识,使得日本逐渐在对外侵略的路上越走越远。
再加上日本国内的工业经济的发展亟需打开外部市场,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国际动荡的局势等相关因素,使得日本频繁走上对外侵略之路。从日本近年来的局势来看,虽然日本国内首相频繁更迭,但国内的经济形势依旧平稳运行。
而且,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也体现出日本好战实力具有再度抬头的倾向。再回顾近几年,一些日本首相和大臣频繁参拜战犯陵墓的举动,我们需要时刻警惕日本对外侵略势力的崛起。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