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冤李善长: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元末,统治黑暗,天下大乱。种子选手朱元璋已经在乱世之中小有成就,有了一支精锐的队伍,还拿下了安徽重镇滁州。滁州地处长江下游,水路发达,富商云
元末,统治黑暗,天下大乱。
种子选手朱元璋已经在乱世之中小有成就,有了一支精锐的队伍,还拿下了安徽重镇滁州。
滁州地处长江下游,水路发达,富商云集,是块肥肉。
但朱元璋看重的并不是这座城池,而是城池里的一个人。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善长。
李善长是个文艺青年,一天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
可他不是一个书呆子,他推崇法家学说,认为天下大势,总要发生变化,人要图强,才能在乱世站稳。
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人小的时候吸收和认可到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决定他未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孔孟之道的人,往往变成当代大儒,文化名流。
学老庄之行的人,大部分会隐居山野,闲云野鹤。
而常读韩非之说的人,他们的内心一定是火热激进的,他不拘泥于道德文化的桎梏,也没有飘然出尘的心境,他们是一群顺应时代,力求在时代之中有所突破和精进的人。
李善长正是这样的人,于是他主动找到了占据滁州的朱元璋。
老李同志在当地素有名望,这样人很自然地得到了朱元璋的敬重。他把李善长留在了身边,并且给了他一份“掌书记”(相当于朱元璋的图书管理员和文学顾问)的工作。
朱元璋曾经语重心长地问过李善长这么一句话:
《明史》:“四方战斗,何时定乎?
或许,此时的朱元璋虽然小有所成,但仍旧是迷茫的,所以他诚恳地向李善长抛出了疑问。
李善长说了这么一段话。他告诉朱元璋,秦末之际,天下战乱,汉高祖刘邦原本只是个派出所所长,他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斩白蛇起义。刘邦这个人,生性大度、豁达、知人善用,而且他尊重生命,从来不滥杀无辜,所以只用了五年的时间,就成就了属于自己的帝王霸业。
现在的元朝就正如那时候的秦朝,倘若你能效仿汉高祖,天下就能平定。
寥寥几百字,让朱元璋大彻大悟。
从某种意义上,此时微不足道,不为人知的李善长,冥冥之中,为朱元璋指明了以后的道路。
如果说朱元璋不是凡人,那么李善长简直就是神仙。
因为朱元璋在当时不过是一个一头乱撞的草莽,但李善长身无长物,没有一兵一卒,却早就料到了天下最终的变化。
很快,李善长就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成为了朱元璋集团的后勤部长和人事部长。
后勤部长很好理解,李善长有大局观,擅长统筹调度,让他来管理军队的物资供给最为合适不过。
那人事部长又是什么意思呢?
也很简单,那就是在李善长之后所有来投奔朱元璋的人,都要先经过李善长的考察。
老李会考验他们的才能,检阅他们的品德, 从中筛选出优秀的人才补充到朱元璋的队伍里,堪称“大明首席HR”。
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也是元末起义军中的一支,他嫉妒自己的这位女婿发展越来越好,自己越混得越来越拉胯,于是想要把李善长从朱元璋手里高薪挖过来,但却被李善长一口回绝。
聪明、睿智、忠诚。
这是李善长身上最鲜明的特色。
很多人对于李善长的印象似乎止步于此,人们通常认为,他是一个文臣,是一个优秀的理论家,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李善长同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将才。
朱元璋驻军和阳(今河北省南和县)时,曾率领大股部队外出剿灭周边的匪乱,只留给李善长很少的兵力驻守和阳城池。
不远处的大元将领听说朱元璋外出,和阳城池空虚,非常鸡贼的选择了在此时派兵攻打和阳。
他们浩浩荡荡地带领了数万人马,从本部出发,根本没有把守城的李善长放在眼里。
他们觉得,朱元璋出去剿匪,必然把身边的精兵强将都带在身边,而书生模样,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李善长,根本不足为惧。
面对敌人的来势汹汹,李善长笑了。
他让傲慢轻敌的元人付出了自己代价,他们被李善长在进军的道路上伏击,损失惨重。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文弱书生李善长,竟然也是一个带兵的奇才。
他的智慧是如此渊博,魄力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朱元璋每一步军事行动都有李善长的参与。
朱元璋俘获巢湖水师之后,李善长极力支持渡江作战,这才攻克了采石(今马鞍山市附近)。
而朱元璋军队所到之处,李善长必定事先写下一篇镇定人心的榜文,告诫和约束士兵遵守法纪。
所以朱元璋的队伍一向治军严苛,军纪严明。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多到无法一一赘述。
我们只需要知道,但凡有朱元璋的地方,一定有出谋划策的李善长。
一个有着帝王之心的野心家少不了可以为自己指明道路,运筹帷幄的无双谋士。
而一个心怀理想和抱负的年轻人也必须在乱世中找到一个有能力又靠谱的豪强。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前半生,几乎是相辅相成的。
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从四处漂泊的小头目变成了雄踞一方的群雄。而李善长的职位也越来越高,从最初的“掌书记”变成了位高权重的“右相国”。
朱元璋做“吴王”之时,李善长要做的事情就更多了,他简直是个通才,对于国家民生、政治领域的各个方面似乎都手到擒来。
招贤纳士、治理官吏、调整经济结构、制定税收、开办矿务,每一件事都让李善长办得漂漂亮亮,明明白白。
一个人精通一项业务不足为奇,一个人精通两项业务也不值得小惊小怪,但你会发现,把李善长放在朱元璋集团的任何一个位置上,李善长都能干的如鱼得水。
这正是他了不起的地方。
时光飞逝,白驹过隙。
那些曾经和朱元璋共同逐鹿天下的群雄们一个接一个地倒下去,摇摇欲坠的大元帝国也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最后的时刻。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老朱同志“开局一个碗,灵活组排上王者”,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政权。
跟着朱元璋一路打拼的李善长自然是开国功臣级别的人物,被封为宣国公,授左丞相。
一个公爵的位置和一个相位加起来放到李善长身上,这让老李同志一时之间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二把手。
《明史》:事无巨细,悉委善长与诸儒臣谋议行之。
通过上述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朱元璋对李善长有多么的器重。
不仅军国大事全部交给他处理,而且事无巨细,全都要找李善长来商议。
对朱元璋来说,李善长是自己尚且不成气候时的指路明灯,更是自己成就帝王霸业之际时的左膀右臂。
虽然他现在已经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李善长是他的臣子,但他依然尊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敬畏这个拥有着无双智计和多项才能的人。
历来的史学评论家和明史研究者,往往把朱元璋形容成一个冷血的杀人恶魔,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人都是有朋友的,任何人也都是有温情的。
而任何对历史人物一概而论,片面提出看法的人都是幼稚且愚蠢的。
不管未来如何,至少这一刻,朱元璋拿李善长当做一个很好的朋友,并且对他十分感激。
开国守正文臣、光禄大夫、韩国公、太师、左柱国这些对李善长的官爵封赏一个一个接踵而至。
而每年四千石的俸禄、子孙世袭自己爵位的李善长更是到达了自己人生中的又一巅峰。
人们向往巅峰,因为人在深谷或平地之时,总羡慕巅峰的无限风光。
但人们又恐惧巅峰,因为巅峰过后,往往再无巅峰。
李善长也迎来了自己的下坡路。
他陪着朱元璋一路成长,成就了朱元璋,也成就了自己。
老李在朱元璋功臣集团里混得不错,他是那种很能掌握中庸之道的人物。
常茂(常遇春之子)也好,徐达也好,李文忠、邓愈、冯胜也罢。他们虽然都有自己过人之处,但在混迹政坛这件事上,恐怕谁也没有李善长做得好。
他不像蓝玉那样飞扬跋扈,也不像刘基那样默默隐忍。
他明白自己应该处在什么样的位置上,知道自己该办什么事儿,也知道该说什么话。
因为李善长足够聪明,在这帮好大喜功还仍旧拿朱元璋当好哥们的人群当中,他已经早早预料到一场场腥风血雨的政治清洗运动要来临了。
他虽然已经告诫自己要明哲保身,却还是被自己的性格给害了。
老李同志长的很忠厚老实,但内心其实是个狂热的人。
而内心狂热的李善长,有着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喜欢嫉妒别人。
当然,他的嫉妒和寻常百姓不同,他已经是大明王朝最声名显赫的人物,他不会嫉妒别人比他有钱,也不会嫉妒别人比他有权势,更加不会嫉妒别人比他过的好,他所嫉妒的只有一项,那就是别人的才华。
你可以把他的这种行为理解成三国时期的周瑜整天嫉妒诸葛亮,这是神仙打架,而不是凡夫之争。
参议杨希圣、李饮冰和李善长在朝廷之上有不同的意见,李善长不能容忍,第二天就弹劾了这两位。
刘基,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同志,同样成了李善长的嫉妒对象。
他频繁地打压、打击刘基,甚至公然在朝堂之上辱骂他,这导致本就内向自卑的刘基不得不告老还乡。
李善长的嫉妒心在大明政治圈是出了名的,而他这种异乎常人的嫉妒心逐渐转变成了他对朝廷上同事们的党同伐异。
但奇怪的是,朱元璋对这位老朋友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但却不闻不问。
一轮一轮的政治清洗,杨宪、张昶、汪广洋,甚至强如胡惟庸者都没能撑住,纷纷倒台,命殒在朱元璋残酷的修罗场下。
你可以说朱元璋是杀人恶魔,当了皇帝之后忘恩负义诛杀功臣,但你不能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朱元璋诛灭的这些权臣功臣,大都犯有居功自傲,乃至违法大明法纪,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过错,他们的死或许为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未来的即位铺平了道路,但他们也应该死。
可让人奇怪的是,朝野横行的李善长不仅平安无事,日子反倒越来越滋润。
但在详实的史料记载中,我们仍然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明史》:贵富极,意稍骄,帝始微厌之。
面对逐渐骄傲自满的李善长,朱元璋开始厌恶他。但史料中的“微”字用得很好,它说明了朱元璋只是略微对李善长有了一丝不满,但在他心里,李善长仍然是他最好的朋友和伙伴。
朱元璋把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封为太仆寺丞,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
此时的朱元璋代表的是皇权朱家,而李善长则代表了权臣李家,朱李两家已经深深的交织到了一起,看起来,他们已经成为了大明王朝中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该来的总要来。
御史大夫陈宁向朱元璋上疏,状告李善长父子多日不上朝,整天窝在家里睡大觉。
那么真的确有此事吗?
确有此事。
因为功成名就的李善长已经对朝堂政治深感无聊,他已经位极人臣,如果还想往前一步,那就是当皇帝。
他虽然骄傲,但仍然是个忠臣,造反谋反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干,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政治生涯,已经让李善长产生了深深的厌倦。
一个自小就才华绝伦,智计无双的人,已经完成了自己最伟大的抱负和理想,已经拥有了自己如何挥霍都挥霍不尽的财富。
他已经享受完了,或者说提前透支了自己人生中所有的快乐,而剩下的时间,只剩下无尽的孤单和无聊。
正如马尔克斯所说,人生中所有的灿烂和辉煌,最终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他的确多日不上朝,但不上朝对李善长来说算什么大罪?
他觉得朱元璋不过是叮嘱一番,让自己勤勉起来,除此之外, 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他错估了这件事情的严重性,在他眼里的懒惰无为,换到帝王眼中,就是大大的不敬。
我是皇帝,我的早朝就是我权力集中的象征,你今天迟到明天缺席,后天不打卡就下班,是不尊重大明的制度,还是不尊重我?
朱元璋没有对李善长开刀,但却因为这件事,削减了李善长一千八百石的薪俸。
这已经是一记警钟,如果李善长足够聪明,他应该明白他和朱元璋一直以来牢不可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裂痕。
他当然足够聪明,但他也足够骄傲。
此时的李善长根本感觉不到自己和朱元璋发生的关系变化,他仍然固执地认为,一切的变化都是由于自己太过无聊导致的。
朱元璋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既然你太过无聊,那么就别闲着,老老实实给我打工吧。
他委任曹国公李文忠和李善长一起,管理御史台、中书省、都督府,同时积极参与军国大事。
你不是无聊么?好,那我让你天天996,我看你还无聊不无聊?
被调动起工作积极性的李善长果然不再觉得无聊,他投入到了建设大明的工作中,也许在这段时间,李善长已经找回了当初充满抱负和理想的感觉,但他的人生,已经快要走到了终点。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另外一位权倾朝野的大臣胡惟庸因为意图谋反被朱元璋用一场蓄谋已久的政治清洗运动拉下马来,下狱处死。
不巧的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虽然没到知己的份上,但也是极好的朋友。
而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还是胡惟庸的侄女婿。
此时,除了李善长和胡惟庸关系有些亲密之外,没有任何证据能表明李善长和胡惟庸谋反有任何关系,但朱元璋早以听到了不少外界的风言风语。
老朱陷入了沉思,他看着眼前这个和自己一样衰老下去的李善长,心里犯起了嘀咕。
他还是那个曾经帮助自己成长,一路走过来的朋友吗?
帝王心疑,覆水难收。
一夜之间,李善长父子被革去所有功名,被贬为平民。
不用诧异权力的的变化如此之快,也不用惊讶对于李善长失去势力的简单描写。
因为政治就是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修罗场。
荣耀、堕落、祸福都是眨眼之间的事情。
而之后让朱元璋得到的一些消息,则彻底把李善长推向了地狱。
在胡惟庸筹划造反期间,胡惟庸曾经多次派人联络李善长并且亲自登门拜访。
而李善长的表态,则让朱元璋愤怒到了极点。
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在胡惟庸府上做事,在他劝说李善长一同谋反时,李善长做了这样的回复:
《明史》:尔言何为者!审尔,九族皆灭!
翻译:你们说的这是什么话啊!要是造反的话,你们可要慎重,不然九族都会被诛灭!
胡惟庸派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说:
《明史》:“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
翻译:我已经老了,可能很快就要死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以上的言论我们一会再说,不久之后,又有人告发李善长截下了胡惟庸造反的书信,但是匿而不报。
墙倒众人推,鼙鼓万人锤。
又有人举报,李善长和胡惟庸之前关系非常亲密,经常互赠礼品,来往密切。
结合之前李善长在面对胡惟庸策反时的态度,种种迹象都表明了李善长从头到尾都知道胡惟庸谋反的行动,但他却选择了不检举,不揭发。虽然他没有和胡惟庸站到一起,但他徘徊张望,首鼠两端的行为已经是大逆不道。
不管怎么说,虽然你李善长没有参与谋反,但是你漠视了谋反,知情不报,就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谋反。
而这,成为了压倒李善长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久,李善长和他的妻女子侄全家共计七十余人被全部处死。
一代名臣李善长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死了。
他也许死于自己的嫉妒心,也许死于他的骄纵任性,也许是死于他的纵容包庇,也许他只是死于朱元璋的猜忌。
李善长走得很从容,他没有反抗,也没有申辩,他什么都没说,痛痛快快地赴死。
我一直持的一个观点就是,我认为,朱元璋同志不是一个冷血的杀人狂魔。
他的确杀功臣,但是他所杀的功臣,都是罪大恶极的该杀之人。
如果你仔细阅读明代史料,你会发现,朱元璋同志发动的明初四大案,诛杀之人,几乎都是罪有应得之辈。
但唯独李善长是个例外。
这是一场冤案。
在处死李善长时,朱元璋定的罪名是谋反。
谁都可以谋反,胡惟庸可以谋反,蓝玉可以谋反,朱元璋一路走来的任何伙伴和朋友们都可以谋反,但唯独李善长不会。
因为聪明的李善长根本不可能和胡惟庸沆瀣一气,帮助胡惟庸造反登基。
就算他帮胡惟庸造反,他所能得到的最大结果也不过是成为胡惟庸的头号功臣,位列大臣第一而已。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他现在已经是头号功臣了。
他已经是放眼大明江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了。
他的权力和名利已经到了极点,帮助别人造反,对他来说,意义已经不大了。
就算他帮胡惟庸造反登基,最终不过还是成为一个头号功臣,一成不变的事,李善长为什么要去做?
他和朱元璋情深义重,一路走来,他和朱元璋没吵过架,没红过脸,被牵连处死之前,还在岗位上认认真真地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他为什么造反?他凭什么造反?
这个道理你我能想通,难道一代帝王朱元璋会想不通吗?
答案是朱元璋比所有人都清楚,这个曾经陪伴着自己半生的人,也许身上有着数不清的性格缺陷,但却一定是对自己无比忠诚的。
李善长会对自己忠诚,可是他会对自己孙子,也就是未来的建文帝朱允炆忠诚吗?
所以李善长必须死,而李善长也知道自己必须死。
李善长和朱元璋都是聪明的人,如果那个做了皇帝的人是李善长,那么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除掉朱元璋,因为什么?
因为一句最简单的话: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本篇文章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见~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