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叛乱,低配版的靖难之役,直男汉王的浪漫梦想

本质上讲,朱高煦是个信奉浪漫主义的人,他所追求的梦想,遥远而不切实际,但美丽却又梦幻。——题记靖难之役后,优柔寡断的建文帝朱允炆像人间蒸发一

朱高煦叛乱,低配版的靖难之役,直男汉王的浪漫梦想

本质上讲,朱高煦是个信奉浪漫主义的人,他所追求的梦想,遥远而不切实际,但美丽却又梦幻。——题记

靖难之役后,优柔寡断的建文帝朱允炆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在了南京城。

朱棣来了,他代替自己的侄子成为了大明帝国新一代的主人。

在这场叔叔痛扁侄子的战役中,有两个人的表现,最为出色。

一个叫做朱高炽,另一个叫做朱高煦

朱高炽作为朱棣的长子,他没有随军出征,而是选择了镇守朱棣的老巢——北京。

并不是他不想去,而是这位世子天生肥胖,行动不便,走起路也跌跌撞撞的。

他有跟随父亲朱棣纵马疆场,上阵杀敌的愿望,但他的身体不足以支持他这么做。

所以这个机会只能给自己的弟弟朱高煦。

和一般的皇家兄弟不同,朱高炽和朱高煦是一奶同胞,亲生兄弟。

但同样的父母却孕育出了不同的孩子,朱高煦人高马大,英明神武,很有父亲朱棣的风采。

他跟着朱棣一路征战,为朱棣打败朱允炆立下了赫赫战功。

随军之时,朱棣曾对朱高煦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明史·成祖本纪》:“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

他告诉朱高煦,你哥哥朱高炽身体不好,多灾多难的,你作为弟弟,要多多努力。

言外之意不言而喻,朱棣很看重朱高煦,并且随时想把身体状况不尽如人意的朱高炽从世(太)子的位置上换掉。

朱高煦兴奋了,对他来说,自己是次子的身份仿佛是自己和皇位面前不可逾越的一道鸿沟,但父亲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又让他重新燃起了希望。

朱棣这番话,就像给朱高煦开了一张没有期限的空头支票,数额虽大,但想要兑现,却遥遥无期。

永乐二年,朱棣已经功成名就,改天换日,组建了大明王朝的全新班底,但太子的位置,却还是被朱高炽牢牢地占着。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属地在云南。

他情绪很大,不仅不想走,而且还发表了一段这样的言论:

《明史纪事本末》:“我何罪,斥我万里。”

朱高煦深深地知道,自己如果接受了汉王的封号,远赴云南,那么就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中央,那他就彻底失去了和朱高炽竞争的机会。

但他这样的一番言论,让朱棣很不开心,我是你的父亲,也是天下之主。我安排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你还敢这抱怨那抱怨?

朱棣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他打算惩治一下已经飘了的朱高煦,但却被宅心仁厚的朱高炽拦了下来。

善良的朱高炽认为,自己的弟弟不愿意去镇守云南,只不过是因为不愿和一家人分离而已。

由于朱高炽的积极争取,朱高煦获得了一个暂时留在京师的机会。

让朱高炽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自己这一次的心慈手软,却给未来的大明王朝留下了无穷的后患。

不久,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皇太孙朱瞻基(朱高炽的长子)一同祭拜皇陵,因为尊卑次序的关系,朱高炽走在所有人的前面。

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十分吃力,随行的侍从搀着他行走,也还常常跌倒。

走在后面的朱高煦讥笑道:

《明史纪事本末》:“前人失跌,后人知警。”

意思很明显,狷狂的朱高煦没有隐藏,也没有伪装,他大大方方的告诉了自己的哥哥,现在你虽然是太子,但你早晚有摔倒起不来的一天,到时候我的机会就来了。

宅心仁厚的朱高炽听不出弟弟的意思,但一旁的皇太孙朱瞻基却明白自己二叔话里话外的企图,他走在队伍的末尾,冲着朱高煦说了这样一段话:

《明史纪事本末》:“更有后人知警也。”

意思也很简单,这位年轻的侄子在告诉自己的叔叔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你憋着坏要对付我爹,那我在也你身后憋着坏对付你。

彼时的朱高煦怎么会把年幼的朱瞻基放在眼里?

他觉得这只不过是一个只会逞口舌之能的毛孩子,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将来,正是这个毛孩子,亲手将自己送上了绝路。

其实相比朱高炽,朱高煦的优势是明显的。

朱高炽虽然性情温厚,十分善良,又爱读书,人聪明贤德,但他过度肥胖的身体让他几乎生活不能自理,从某种意义上,他就像一个残疾人一样。

反观朱高煦,虽然五大三粗,是个武人,不爱读书又没什么文化,但他天生将才,驰骋沙场,为永乐一朝立下了赫赫功勋。

一个残疾的胖子,一个骁勇的皇子,孰强孰弱,一眼就看得出来。

但奇怪的是,满朝文武却对朱高炽有一种近乎偏执的喜爱。

朱棣曾经询问过大臣们对朱高炽的意见,大臣们清一色的五星好评,几乎见不到一条舆论和差评。

大家对这位身残志坚的胖子印象居然出奇的好。

而让朱棣坚定了让朱高炽在太子的位置上稳稳地坐下去的原因,得益于一个女人。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朱高炽的妻子,太子妃张氏。

一次,朱棣和皇后在皇宫用膳,太子妃张氏亲自抱着饭锅,盛饭盛菜,堪比五星级酒店服务,这让朱棣大为触动,他对这位朱高炽的新媳妇赞誉有加,并且认为,朱高炽教妻如此,做人治国一定也是杠杠的。

朋友们,这就是贤内助的妙用。

这边朱高炽一家和朱棣关系发展得热火朝天,那边的汉王朱高煦也不甘寂寞,时不时从宫中传出他对朱高炽的讥讽和嘲笑,不仅如此,他还对一向亲近朱高炽的大学士解缙下手了。

这位名贯永乐一朝的名儒,被朱高煦一顿陷害,先被贬官到了交趾(今越南),后又下入大牢,惨死狱中。

身为皇子,想要夺得太子的大位,按理说这应该是策划一场秘密进行的阴谋,但我们的朱高煦同志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有干倒朱高炽自己当太子的心。

今天在外边说太子失德,明天打压依附于太子的官员,这种疯狂针对朱高炽的行为,几乎等于在自己的脸上写上了“我想当太子”五个大字。

所有人都看得出朱高煦是位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朱棣当然更知道自己这个儿子的心意。

更为关键的是,也许朱高煦原本并没有参与皇储之争的心,让朱高煦的想法发生转变的,正是朱棣当年那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都说帝王一言九鼎,但皇帝说出来的话,又有多少真正值得人相信呢?

不管别人相信不相信,朱高煦相信了。

他浪漫的,天真的以为,自己是被命运,被父亲选中的那个人。

彼时,他虽然只是汉王,但只要自己不懈努力,终将会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变成现实。

朱棣本想让朱高煦到云南去养老,但是朱高煦不干,没办法,他又安排朱高煦到青州(今山东潍坊代管市)旅游度假,没想到朱高煦还是不愿意去,他向朱棣上疏,表示愿意常伴父亲左右。

朱棣再明白不过了,因为这正是他当年玩过的老路子,当年自己的亲爹朱元璋撵他去北京受封为燕王,他就死活不愿意去。

朱高煦实在是太像自己了,就算朱棣心中有千般不舍,万般不忍,他也不能再让自己这个时刻威胁到太子朱高炽地位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了。

朱高煦踏上了去往青州的旅途。

远赴青州的朱高煦还是不太安分,到了自己封地之后,各种飞扬跋扈,肆意妄为,没办法,朱棣又将其改封山东乐安州(今山东省惠民县)

到了乐安州的朱高煦并不安乐,他开始紧锣密鼓地计划自己的蓄谋已久的一件大事。

我们来看一份朱高煦当时的行动记录:

1.招募三千多精壮男子,组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的护卫队,这支护卫队不在兵部注册,只归朱高煦自己管理。

2.纵容士兵在乐安州四处作恶,抢劫财物,欺压民众,杀死很多反对自己的当地朝廷命官。

3.制造大量兵器,招募死士、招揽江湖豪杰、笼络奇人异士。制造战船,排兵布阵。

看到这里,各位读者是不是有点熟悉?是不是感觉这画面,似曾相识?

对,没错。当年朱棣从北京起兵之前,做的也是这些准备工作。

朱高煦原封不动地把自己老子造反起事那一套,cosplay了一遍。

朱棣怒了,他自己这个皇位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顺,整日让天下士子诟病,现在连自己的儿子也想照着自己的路子再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夺权之战?

他连夜把朱高煦召回京师(此时的朱棣已经完成迁都计划,明朝的首都由南京搬迁到了北京),劈头盖脸地骂了一顿,并且将他关在紫禁城的西华门内。

朱棣想把朱高煦给废了。

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

朱高炽听说自己的父亲要治自己弟弟的罪,竟然拼死力保,这才让朱高煦免罪。

朱高炽有一万个理由不救朱高煦。

他是自己的政敌,是自己的死对头,整日构陷和打击自己。

但他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

这样一番以德报怨的操作,连朱棣也看懵了,朱棣疑惑不解,发出了这样一声惊叹:

《明史纪事本末》:“汝欲养虎自贻患耶!

老子好心帮你收拾你这个有谋反之心的弟弟,你却瞎慈悲假仁义,给自己养虎为患。

有人说朱高炽傻,有人说朱高炽脑子不好使,还有人说他假仁假义。坊间和后世议论纷纷,但仍然改变不了他曾经如此善良的举动。

亲情,始终是朱高炽永远割舍不下的东西。

这样一份情感,放在普通人身上,是可贵的,是正确的,但放在皇帝的身上,就是致命的。

皇权就如修罗场,哪里容得下半点温情?

被朱棣按在地上摩擦教育了一顿的朱高煦获得了哥哥朱高炽拍胸脯的保证,他平安无事地返回山东乐安州,并没有痛定思痛,或者痛改前非,反而更加大张旗鼓的筹划自己的造反计划。

身在北京的朱高炽把弟弟朱高煦的行为都看在眼里,他一封一封地写信规劝弟弟不要生事,但都被朱高煦一一回绝。

兄弟大战一触即发,造反的历史又将上演。

唯一不同的是,这场造反是人尽皆知的。

这是一场无脑的造反。

没有什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没有什么悄无声息的密谋,也没有什么阴谋诡谲,搅弄风云。

用东北话来讲,朱高煦很“虎”,他以为造反就是复制自己的父亲曾经做过的一切,他只要和曾经的燕王朱棣做一模一样的行为,那么他就能把那个看起来臃肿,软弱且无能的哥哥打倒。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结束了自己诸多非议的一生,把皇位传给了“小胖子”朱高炽,史称“明仁宗”。

从这位皇帝的谥号中,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一定是个好皇帝。

仁,就是朱高炽一生的写照,对这个几次想要害自己于死地的弟弟都如此仁爱,何况是大明江山的黎民百姓呢?

这位胖胖的,甚至稍显可爱的帝王一生温良谦虚,和他无情且高傲的父亲性格正好相反。

虽然,他爱民如子的日子只有短短的九个月,但他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收获好评最多的皇帝之一。

有人说,这样的皇帝并无将才,也无大略,只不过靠着自己的宅心仁厚掳掠了百官和百姓的信任,但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朱高炽的能力,其实并不下于朱高煦。

当年燕王起兵造反,朱高炽负责守卫朱棣的老巢北京,他仅用一万人就抵御住了建文朝的大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围攻。

这正是朱高炽的过人之处,处处卓绝,但却尽显谦和之态。

他的确是个残疾的人,身体肥胖,走路臃肿,谁也不会喜欢长成这样的男人,他简直是个怪物。

但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不仅不是残废,反而是那个时代里,最伟大的巨人。

昏君也好,明君也罢,终究一捧黄土落了地。

朱高炽驾崩,太子朱瞻基即位,史称“明宣宗”。

当然,继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当朱瞻基从南京赶到北京就职帝王的路上,他的叔叔朱高煦亲自策划了一场刺杀行动。

搞笑的是,由于朱高炽的死十分突然,朱瞻基的奔赴也十分匆忙,这让没有准备的朱高煦也措手不及。

由于刺杀行动的潦草准备,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人没杀成,整个刺杀队伍反而全军覆没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的建文帝是侄子,朱棣是叔叔,如今的朱瞻基是侄子,朱高煦是叔叔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但是很显然,朱高煦这个叔叔和朱棣的水平明显不在一个档次。

而朱瞻基,更不是一个像建文帝一样软弱无能的人。

他曾经和祖父朱棣一起北伐,远征蒙古,血洒疆场。

也曾为了保护父亲在朝堂之上和几个居心叵测的叔叔周旋。

他是个勇敢,聪明的人,也是个精明强干的君王。

但他同样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有一份仁善之心,登基之后,他告诉臣下:

《明史纪事本末》:“……谓此叔有异心,宜备之……则是旧心已革,不可不顺从也。”

朱棣很早就告诉过朱瞻基,你这个叔叔不是什么好东西,天天不知道在封地鼓捣什么,搞不好有异心,你一定要提防。

然而朱瞻基却觉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自己的叔叔已经犯过很多次错误,也被朱棣教育指正过很多次,应该早就痛改前非了。

没想到朱高煦表示:别整那个没有用的,我直接了当地告诉你,我要谋反。

神奇的朱高煦同志,就是这么简单粗暴。

他没有精锐的兵力,没有坚固的城池,甚至没有为他出谋划策的幕僚,他几乎什么都没有,他只坚信,自己父亲能做到的事情,他也一定能做到。

朱瞻基没有立刻派兵剿灭自己的叔叔,他只是不紧不慢地写了一封信,规劝自己的叔叔别一天天没事瞎折腾。

朱高煦怒了,你可以攻打我,但你不能瞧不起我。

他大举反旗,在济南府乐安城起兵,想要颠覆朱瞻基的政权。

这是一场注定不会胜利的叛乱。

有人笑话朱高煦是傻子,是笨蛋,是个粗人,用自己微乎其微的力量来对抗一个即将成形的大明盛世。

但我想,也许朱高煦早就明白了自己会失败的这个道理。

他只是不甘心,他只是一直对自己的命运不曾屈服,抑或是心有怨怼。

也许他想要的,并不是真正的皇位,他只是想为自己多年来的委屈讨一份说法。

他想问问朱棣,既然从来没想到让我当太子,为什么给我许下“世子多疾,你多努力”的希望。

他想问问朱高炽,凭什么你一个形如胖猪的废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我想要的一切?

他想问问满朝文武,自己军功赫赫,战功无数,论能力论相貌,哪一点不比朱高炽要强,你们凭什么不喜欢我,反而去依附那个废物?

他更想问问自己的侄子朱瞻基,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凭什么可以踩着自己祖父和父亲的光辉,凌驾于自己之上?

所以,他选择了造反,即使这是一条不归路。

这场一意孤行的叛乱实在没什么好提,因为敌我之间的力量实在是太悬殊了。

小城小地的朱高煦没有强大的兵力,他不敢挥师北上, 也不敢去攻打固若金汤的济南城和南京城,他虽然喊出了造反的旗号,但却只有一支孤军,龟缩在乐安城中。

朱瞻基御驾亲征,率领大军包围了乐安城。

干脆利索造反的朱高煦选择了干脆利落的投降。

也许在四面楚歌的包围声中,这位一生都在策划算计如何夺位,如何谋反的汉王,终于想明白了一个道理。

朱高炽、朱瞻基都可以成为帝王,为什么只有他偏偏不行?

那是因为,他拥有成为帝王的一切品质,但却唯独少了一样,那就是“仁”。

他残害平民,陷害忠良,他的眼中只有权力和欲望,没有一丝一毫的仁心。

是的,“仁”对帝王来说,是最危险的东西,因为帝王一旦有了“仁心”,就会软弱,就是善良,就会在残酷无情的古代政治中被强大的敌人击的粉碎。

但如果一个帝王没有“仁”,那么他就不配做帝王。

因为没有“仁心”的君王,他体会不到民生的疾苦,百姓的多艰,忠臣的鞠躬尽瘁,他也看不到大明锦绣河山之下的千疮百孔。

失去“仁心”的人,非但不能成为君王,已经不能算是个完整的人。

这一点,从古到今,都是通用的。

汉王朱高煦的叛乱高开低走,平平淡淡地结束了。

他被贬为庶民,羁押在紫禁城一处名叫“逍遥宫”的地方。

朱瞻基去探望他,叔侄二人四目相对,相顾无言。

一个没留神,却让朱高煦使了个绊子,把朱瞻基绊倒在地。

看着摔在地上的朱瞻基,朱高煦仰天大笑。

他释然了。

一生中从未赢过一次的他,终于将这位大明王朝的统治者绊在脚下。

而这,就是他唯一的心愿了。

被绊倒在地的明宣宗非常愤怒,安排人用一口大大的铜缸把朱高煦扣起来,没想到朱高煦力气过人,竟然将三百斤的铜缸举过头顶。

那一刻,天下在他手中。

终于,朱高煦气力不支,束手于铜缸之中,朱瞻基叫人在铜缸四周堆满木炭,然后燃起炭火,朱高煦被扣在缸中,走投无路,被活活烧死。

而他一生之中不停幻想的千秋霸业,万世功名,也随着这场烈火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本篇文章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见~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