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万人十日杀光,你不知道的中国古代屠杀史——扬州十日

史可法知道这是一场赴死之战,但有些人就是这样,他爱大明,胜过爱他自己。——题记公元1645年,扬州城的冬天变得异常寒冷。彼时,绵延二百七十六

80万人十日杀光,你不知道的中国古代屠杀史——扬州十日

史可法知道这是一场赴死之战,但有些人就是这样,他爱大明,胜过爱他自己。——题记

公元1645年,扬州城的冬天变得异常寒冷。

彼时,绵延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已经化为废墟,崇祯同志自挂东南枝,结束了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一生。

北京城沦陷了,但大明的臣子却没有死绝,一个叫做史可法的人站了出来。

史可法,字宪之,祖籍在今天大兴区,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北京。

大明覆灭,这些明朝的臣子们有两条路走:

第一条,高举双手,准备投降。

这条路简单,直接,不仅能把命保下来,搞不好还能在满清政府里混个荣华富贵。

第二条,就此隐退,看破红尘。

这条路同样很好走,那些经历了天启和崇祯两朝的大臣们,早就厌倦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政治生活,他们既没有投诚新王朝的决心,也没有报效老东家的想法,他们只想离开战争的漩涡,从此做一个平常人。

史可法没有选第一条,也没有选第二条。他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条道路形容起来也很简单,只有寥寥八字,那就是:保家卫国,誓死不降。

这简单的八个字做起来却不容易。史可法不仅做了,而且这八个字,贯穿了他的一生。

得知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缢的消息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为皇帝,在南京建立了南明政权。

很多不太了解这段历史的读者,可能以为从李自成侵占北京,大清从山海关入关后,整个大明疆域就全部沦丧,其实并不是这样。

历史并不像你以为的那样简单直接——清军入关,大明就领了便当,戏份杀青,退出历史舞台。

那是历史演义,或者电视剧,并不是真实的历史。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大明也不是一日崩塌的。

其时,北京和北方诸省虽然失陷,但南方各省仍然掌握在明朝手里,这是南明政权最后的根据地,也是南明帝国最后的底牌。

而扬州城,是南明政权势力里,极为重要的一座城池。

守卫这座城市的,正是“反清复明”的狂热份子,史可法。

清政府入主中原,当然不会允许残明势力在南方另起炉灶,历代王朝的兴起,必将是对旧王朝的一次追杀。

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不会放过已经摧枯拉朽的北元势力,此时的满清统治者也不会放过苟延残喘的南明,他们决定斩草除根。

豫亲王多铎领兵十万,兵分两路,一路从亳州出发,一路从徐州挺进,兵锋所指,正是史可法的扬州城。

敌人的部队来势汹汹,史可法驻守扬州,却只有两万老弱残兵。

他向当时南明的弘光皇帝朱由崧求援,皇帝表示,兄弟,我自己都自顾不暇了,哪儿有时间管你?你自己自求多福吧。

皇帝是指望不上了,史可法又向扬州附近的各处城池请求援军,得到的回复只有一条。

《明史》:“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

扬州附近的各处城池,没有一处明军发兵出援。

这些南明将领,被明末蜂拥而至的起义军打怕了,被骁勇善战的八旗子弟打怕了。

国破城亡,山河沦丧之际,他们丧失了作为军人的最后一丝血性。

他们没有复国的理想,也没有光复河山的愿望,他们只想龟缩在城池里,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片刻舒适。

大明的未来,谁在乎呢?

史可法在乎。

南明降将李成栋、李遇春、许定国,高歧凤组成了“南明投降F4”,轮番劝说史可法投降,都被史可法严词拒绝。

一座本不坚固的城池,几万毫无作战能力的老弱残兵,没有兄弟部队的支援,甚至得不到皇帝的任何回应。

任何人都知道扬州城必破,但史可法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决定独自守城,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从某种意义上讲,史可法是那个时代中独一无二的人物。

他勇敢,正直,有品性,有气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将领和民族英雄。

但他也是一个孤独的人。

他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没有携手杀敌的战友,他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腔孤勇。

南明朝廷军心涣散,人人把史可法当成一个一意孤行的傻蛋,但满清政府却十分看重这样有气节的人。

豫亲王多铎一天之内,给史可法连写五封劝降信,表示了对史可法的尊重和赞扬,并且强烈希望史可法可以倒戈投降,并且承诺,只要史可法愿意投降,一定给史可法安排国企工作,五险一金,四菜一汤,福利待遇杠杠的。

史可法收到书信,看都不看,便一炬付之。

熊熊烈火烧碎了满清势力招安的美梦,也展示了出了史可法与国同生死的决心。

不单是史可法有这份抗击清军的决心,此时的扬州百姓,也和史可法一样,展示出了非凡的民族气节。

这群普普通通的扬州百姓,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受过训练,他们只是手无寸铁的普通人。

他们不仅没有受到过明朝政府的恩泽,反而被晚明的黑暗政治剥削得很苦。

但他们和史可法一起,同仇敌忾。青年男儿,披甲上阵。妇孺老幼,为扬州城添砖加瓦,所有人都参与到了这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中。

他们不像史可法一样,食君俸禄,为君而死。他们不是为大明,而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

扬州军民们,想要用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奇迹。

但奇迹,没有发生。

虽然没有发生奇迹,但这样团结的城池,无疑给清军的进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他们付出了成千上万倍的努力和惨重的代价,才拿下了这座城池。

公元1645年5月25日,敌众我寡,寡不敌众,扬州城破。

清军破城,多铎对史可法敬重有加,说了这样一番话:

《明史》:“前以书谒请,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当畀重任,为我收拾江南。”

多铎的话说得很客气,之前我给你写降书,你不投降,是因为你要向世人证明,你是个忠义的大明男儿,现在城破了,你的忠义也展示完了,投降吧兄弟,跟我一起干,江南大好河山,还仰仗先生帮我一起打下来。

傲慢的满清将领把史可法想简单了。

这是一个为了祖国,为了民族,可以连命都不要的人。

他告诉多铎:

《明史》: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

你可以砍掉我的头颅,但你屈服不了我的意志,我愿以死明志,随先帝长眠地下。

四十五岁的史可法从容就义,谱写了一曲晚明悲歌。

不单史可法,扬州城内,总兵刘肇基,鏖战至死,参将马应魁,和清兵同归于尽。

知府任民育,见清军破城,身着大明官服,端坐公堂之上,大笑三声,慷慨赴死。

这些人不被历史所载,但在那个时刻,他们却展示出了人类高贵而又无与伦比的品格,那就是忠诚。

他们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君王,更忠于自己心中的信仰。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

因为清兵占领扬州之后,做了一件非常骇人听闻的事情,那就是屠城。

他们憎恶扬州军民的万众一心,他们怨恨占领一个小小的扬州居然付出了如此之大的代价。

他们要报复这座城市,也要报复这座城市的人民。

因为史可法守卫的扬州,不仅是南明政权下坚持顽抗抵御清军的第一座城池,更是满清入关以来,第一座在八旗铁蹄之下展示出了军民一心非凡气节的城池。

满清政府不能饶过这座城池,他们要用扬州来告诉所有反抗满清势力的人,反抗我们,最终的后果,只有灭亡。

城破之日,扬州城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雨。

城中贴满了清军的告示,告示上说:只要扬州军民们不抵抗,不躲藏,乖乖走到大街上,可以免罪。

善良的百姓相信了这份布告的内容,他们纷纷走到街上,却被清兵分为三五十人一组,然后被四面而来的清兵用长矛活活刺死。

《扬州十日记》:“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

遍地都是走散的妻女婴儿,她们跌倒在地,被飞驰而过的战马踩踏,被成队成队的清兵践踏致死,到处都在杀人,到处都是死尸,到处都是哀嚎。

抢劫、纵火、强奸。各种各样的暴行在这座钟灵敏秀的城市里发生。

根据后世的一些清朝史料记载,当时遭到清朝士兵侮辱和强奸的女性,有100人之多。

他们不仅强奸妇女,还掳掠了成千上万的良家女子,送入北京城中。

多铎将扬州城中姿色出众的落难女子共计百人送入皇宫,由皇室贵族瓜分,就连一向被清粉鼓吹仁政崇佛的顺治皇帝也分了10人。

这是一场暴行,彻彻底底的暴行,而这样的暴行,持续了整整十天。

十天的时间,让扬州变成了人间地狱。

而根据后世的资料统计,这场屠杀中无辜丧命的民众,共计80万人。

这不是我胡编乱造,也不是我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夸张的数字,这是真实的史料记载。

80万人,就是八十万条鲜活的生命,在十日之间,化为乌有。

有人说,明朝的灭亡是必然的,但这80万人的死,也是必然的吗?

大量的清粉,鼓吹清朝。他们认为,清朝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他们代表了全新的制度,他们顺应时代,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他们夸赞努尔哈赤是不世的枭雄,他们夸赞皇太极有无双的智计。他们称赞顺治皇帝爱民如子,仁政治国。他们称赞多尔衮人中英豪,天下奇才。

他们甚至在多铎领导的这场战争中,表扬多铎“治军甚严”。

他的确“治军甚严”,他严令士兵私藏抢劫所得的财物,必须全部上交朝廷。

这就是一部分清粉口口声声的大清盛世,国泰民安。

扬州商人汪氏,重金贿赂多铎30万黄金,希望他可以饶过扬州百姓,多铎收下重金,满口答应,却纵容手下杀戮。

他在战前战后宣传的口号都是“勿杀无辜,勿掠财富,勿焚庐舍”,但活生生的80万条人命,却没有一条和多铎脱得了关系。

那些过分鼓吹大清铁骑一路南下是给中国历史打开了新的一页的人,那些认为大清军队挥师南下是正义之师,是为了给落后腐败的明王朝一记重锤的人,应该亲自到那些无辜受戮中的人,体验一番。

用一句俚语就可以对他们做出评价,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不反对任何的明粉、清粉、以及各种朝代的历史粉。

但我希望,我们所有历史行业的从业者,可以正视历史,尊重历史。

不肆意篡改,不造谣诽谤,不过分夸张,更不要为那些残忍丑陋的人所犯下的暴行强行美化。

历史永不原谅施暴者。

故事的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份关于这场屠杀的详实记载。

在保卫扬州的过程中,全城百姓踊跃参与。

妇孺老幼,收集砖瓦石块,富商豪绅,筹备军资军粮。

武将樊大纲召集守城士兵,他的母亲为了让儿子省去牵挂,竟一头撞死在石壁上。

两百多名平均年龄不到十二岁的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伏击清军的队伍,后全部战死。

书生高孝瓒,在自己的衣衫上写下:“首阳志,睢阳气,不二其心,古今一致”几行大字,自缢于梁上。

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榆,誓不降清,双双遇难。

副总兵马应魁,身披白甲白袍,上书“尽忠报国”四字,战死于扬州城内。

这就是历史,真正值得被记住,被怀念,被尊重的历史。

我是个明史爱好者,但我也是个清史的研究迷,本质上,我不讨厌和嘲讽任何意义上的历史行为和事件。

我只希望人们能了解,历史的真相,而已。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本篇文章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