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和袁崇焕,命运的死敌,宿命的最初对决
夕阳西下,冰雪无情。努尔哈赤隔着千军万马,在一片喊杀声中看着宁远城上站着的袁崇焕。这位纵横辽东未尝一败的后金首领眼神里出来透出一股很复杂的神
夕阳西下,冰雪无情。
努尔哈赤隔着千军万马,在一片喊杀声中看着宁远城上站着的袁崇焕。
这位纵横辽东未尝一败的后金首领眼神里出来透出一股很复杂的神情。
那神情里有疑惑、有孤绝、甚至还有一丝尊敬。
他知道,此刻那个遥远城墙上的人,以后将成为后金子孙一生的死敌。
——题记
后金军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在大明辽东的疆土上如入无人之境。
广宁失陷,辽东四十多座城池就像站好挨打的小老弟一样被努尔哈赤一顿拳打脚踢。
但我们的小努同志并不满足,此刻他已经不把辽东放在眼里,开始打山海关的主意。
山海关在今天的河北省秦皇岛市,当今,已经不常被人们提起,渐渐尘封在人们的记忆里。
但彼时的山海关可了不得,它是大明在辽东战场的重要屏障,过了山海关,长驱直入就能直捣大明京师,简直比坐高铁还快。
明朝大员们慌了,打也打不过,逃也逃不了,什么辙子也想不出来,这帮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惶惶不可终日之时,一个男人站了出来。
这个男人的名字叫做袁崇焕。
袁崇焕的绰号很多,“大明将领中的F11”、“大明官员中的战斗机”,反正是个猛人就对了。
小袁同学当即买票坐火车到了辽东,当日往返,回来之后,他告诉大家:
《明史》:“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
翻译过来的意思很简单,那就是袁崇焕表示:我一个人去辽东,就能把努尔哈赤干翻了。
此一番豪情壮志,让袁崇焕圈了一波粉丝,他被委任为宁远道,赶赴辽东,负责防御努尔哈赤。
宁远是山海关重镇,宁远道这个职位相当于宁远战时总指挥。
彼时辽东战场,袁崇焕的领导们基本上都是魏忠贤旗下的阉党,啥叫阉党?就是一帮对国家有利的事情他不干,对国家有害的时候他抢先的人。
这帮当官的看后金军队来势汹汹,收拾收拾铺盖卷就要逃跑,他们劝袁崇焕不要以卵击石,赶紧跑路,袁崇焕又发表了他的意见:你爱上哪儿去上哪儿去,我死也要死在宁远。
大部队撤了,留下了誓死不回的袁崇焕。
宁远是个小城,这样的城池既小,又脆弱,和沈阳、辽阳那样坚固的城防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常规的防守之法可能是要派出一支队伍,在宁远附近扎营结寨,和宁远城互为犄角之势。
但此刻袁崇焕本就兵力不多,他不愿分兵,便将所有的兵力合拢在宁远城内,搞了一招“坚壁清野”。
这是一招非常古老且传统的战术,很简单,那就是我在城池里负隅顽抗,城池之外,我什么都不给你留,毛也没有。
当然, 单靠这么一招龟缩大法是不够的,袁崇焕还有他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红衣大炮。
袁崇焕“辽东炮王”的名头不是白来的,他从葡萄牙人手里买了十一门西洋大炮。藏在宁远城上,随时等待努尔哈赤来给他吃上一炮。
这边小袁同学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那边的小努同学带着六万后金部队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这位曾经在辽东大地战无不胜,指哪儿打哪儿的少数民族将领兵出沈阳,渡过辽河,直逼宁远城。
袁崇焕的宁远城很危险,他手里只有两万人,而且是两万老弱残兵。
前有劲敌直逼城下,后无援兵作为保护,大明朝廷议论纷纷,都认为袁崇焕必输无疑。
连自己人,连友军都不相信自己能赢,袁崇焕这仗怎么打?
安定年代没有豪杰出路,危难之际方显英雄本色。
这一仗,袁崇焕做了很多准备。他知道努尔哈赤擅用卧底,爱搞什么“特工行动”,于是他自上而下清查间谍,杜绝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机会。
同时,他深深的明白想要打胜仗,需要全体军民们万众一心,所以他慷慨陈词,动员人民群众,筹办守城所需物料,军资。
人民群众的智慧是强大的,时值寒冬,他们在城墙之上泼水冻城,给后金士兵登城增加难度。
严阵以待,殊死一搏,一场大战即将开始。
袁崇焕以为这将是一场载入史册的血战,但他只想对了一半。
这一仗的确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但却不是血战,不仅不是血战,反而赢的太轻易了。
因为西洋大炮实在是太猛了,半近代化的兵器不是冷兵器可以抗衡的,箭炮齐发,后金军队人虽然多,但是压根到了不宁远城门前,就被打成了筛子。
努尔哈赤经历了他从军以来的第一次失败,这位向来骄纵高傲的后金首领在袁崇焕的面前低下了头。
袁崇焕赢了。大明也获得了对战后金军队的首次胜利。
可宁远之战是靠什么胜利的呢?
是靠着当时的高科技武器红衣大炮吗?
实事求是的说,宁远之战的胜利,这样的杀伤性重武器的作用不可忽略,但它起到的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真正让这场战争胜利的因素,是袁崇焕坚定不移的决心。
有人会说,决心算是什么东西?不从实际出发,研究战场敌情,反而要从情感角度来分析一场战争?你这个作者是不是在水文字?
其实还真不是。
因为在我看来,一场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不是天时。
没有什么命运如此,上天选择,也没有什么时来运转,碰碰运气。
也不是地利。
作战条件,当时的情况固然要考虑,可这都无法成为一场战争的关键因素。
因为天时是虚无渺茫的,地利是固定不变的。
真正能左右这场战争的,是人。
我们的袁崇焕同学,在大明将领们节节败退、丢盔弃甲时。他毅然决然的站了出来。
在友军,在整个朝廷都不看好,都在唱衰的时候,他“虽千万人吾往矣”,走上了一条逆行者的道路。
他坚持、勇敢、果决、努力、这样的人不胜利,什么样的人胜利?
宁远之战的意义不止于此,他不仅仅是袁崇焕的胜利,更为大明江山的统治者们打开了另外的一种思路,那就是,敌人并非战无不胜,大明仍有热血男儿。
本篇文章虽然结束,但袁崇焕的这份热血,还在继续。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