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我想做个好人。朱元璋:跟刑部说,看他们让不让你做好人?

元至正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56年。“开局一个碗,组排上王者”的朱元璋已经攻克自己未来的老巢南京城,盘踞一方,小有势力。南京城的士子们一看城

杨宪:我想做个好人。朱元璋:跟刑部说,看他们让不让你做好人?

元至正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356年。“开局一个碗,组排上王者”的朱元璋已经攻克自己未来的老巢南京城,盘踞一方,小有势力。

南京城的士子们一看城池易主,纷纷来投,希望能靠自己的本事在朱元璋手底下混口饭吃。

杨宪就是这帮人的其中之一。

他是个眉清目秀,身体单薄但双眼很有神采的年轻人。领兵打仗的事情他干不来,但是搞文化工作,杨宪有两把刷子。

由于自己出色的文书处理能力,他很快获得了朱元璋的注意,并且顺利成为了朱元璋的专干秘书。

这位秘书不仅负责协助朱元璋处理文书、文案、乱七八糟的文化类工作,还担任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兼职,他是朱元璋早期的外交联络使者,经常代表朱元璋出使当时各处征战的诸侯势力。

“宠弟狂魔”张士诚,杨宪打过交道,“江南大少”方国珍,杨宪也和其经常往来。

在稳定朱元璋势力的外部环境工作上, 杨宪可谓是功不可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位文质彬彬,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文士所立下的功劳不比朱元璋身边的悍将骁勇要差,他的功劳是可能不是肉眼可见的,但却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朱元璋势力越走越大的。

但除了私人秘书和外交使者这两个职务,杨宪还是朱元璋“检校小组”的成员。

怀疑是人的本性,拥有了偌大权力的朱元璋更是老怀疑精了。一方面,他要努力和这些跟自己出生入死的亲戚、朋友、兄弟们保持良好的感情。另一方面,他还要时时刻刻担心这帮人会背着他干坏事,譬如造反之类。

明朝尚未建立,朱元璋不可能有锦衣卫给他使唤,于是他开发性的打造一个专属于自己指挥的情报机构,也就是杨宪所在的“检校小组”。

彼时,小组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监视这些文臣武将的一举一动,然后随时报告给朱元璋。

当然,这份工作是不对外公开的,他们所有的行动权和指挥权只在朱元璋一个人手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历史上甚至没有有关“检校小组”的记载。

不久之后,朱元璋把另外一位皇位争夺战的竞争对手张士诚按在地上一顿拳打脚踢,啪一下,很快啊,张士诚没有闪,大意了。自己的地盘就成了老朱家的。

朱元璋把打下来的地盘改名为浙东行省,安排了自己的外甥李文忠做了浙东行省的右丞(相当于浙江省一把手)。

老朱还有更多的地盘要抢,更多的敌人需要面对。他不可能留在浙江整天监视自己的外甥。但是千辛万苦打下这么大一块地盘,朱元璋还真有点不放心。

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李文忠虽然不是家贼,但还是得留个心眼。

杨宪派上了用场,他被朱元璋委任为辅佐李文忠的属官,但实际上,他却是朱元璋留在浙江的眼线。

离开浙江之前,朱元璋单独找杨宪聊了一次天,并且说了这么一段话,他告诉杨宪:李文忠是我外甥,岁数还小,就是一小屁孩,留他在浙东,就是为了历练一下他,这边的大事小事还是得你负责,到时候出了事儿我可不管别的,我只找你问罪。

杨宪只是微笑着看着朱元璋,并没有说什么。

他明白朱元璋的意思,他更加了解朱元璋想要一个什么结果。

朱元璋走后不久,李文忠干了一件事。

他亲爱的大外甥当然不会叛变,也不会谋反,李文忠的人生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是个忠心耿耿的文化人。

作为文化人,他对浙江一带的文人墨客们非常敬重。

文艺青年李文忠拉拢了另外一帮文艺青年加入浙东管理集团,来帮自己做事。

这五个人的名字分别是王橚、屠性、孙履、王天锡和许元。我们把他们叫做“大明五月天”。

五月天里,有吟诗好的,有会唱歌的,有写字棒的,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本事。

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特点:浙东行省作为前敌占区,这帮文人几乎都不同程度上为前boss张士诚打过工。

本来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管我给谁打过工?你邀请我来上班,我来了,我好好给你工作不就得了?

李文忠是这么想的,五月天也是这么想的,但杨宪不是这么想的。

也许他对李文忠启用这些前boss的手下没有什么意见,可向朱元璋汇报李文忠的一举一动是他的本职工作,所以五月天刚刚开始参加工作,远在天边的朱元璋就知道消息了。

朱元璋是个重度怀疑论者家极度玻璃心患者,闻言,立刻安排人把五月天给逮捕了,结果王天锡、王橚、许元发配充军,另外两位人头落地。

杨宪的一纸小报告,白白葬送了五月天的美好前程。

用五月天刷了一波经验的杨宪此时在朱元璋眼里已经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情报人员了,如果他能在历史的舞台上坚持的更久一点,也许未来会成为一名叱咤朝野的锦衣卫。

朱元璋也有这个想法。

当他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拳打并起群雄,脚踢蒙古老弟,统一全国建立明朝后,很快想到了曾经给他搞情报工作的杨宪。

他把杨宪安排在了中书省。

明代的中书省相当于明朝中后期的内阁组织,管理六部,权力很大,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行政机构。

朱元璋的想法很简单,你是搞情报的,那么你就继续来搞情报,中书省这么多位高权重的大官,搞不好谁就偷着玩猫腻儿,你跟他们混在一起,正好替我监视他们。

朱元璋是这么想的,但杨宪却不是这么想的。

踏入京城最后,他先后任参知政事和左丞相,干的都是大明朝廷举足轻重的职位。

他干的卖力,干的勤勤恳恳。甚至还得到了明代小诸葛刘伯温的权威认证。

刘伯温当众表扬过杨宪可以成为国家栋梁,是干丞相的料子。

杨宪飘了,地位的不断上升和来自外界的肯定让他忘记了他原本是个靠干见不得人的情报工作发家致富的官吏。朱元璋让他加入中书省的行为,让他误以为自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他不仅没有领会朱元璋让他和中书省官员打好关系,暗自监视的工作,反而倚靠自己在中书省的权力和地位,开始了党同伐异的道路,

杨宪想要当大官,想要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

如果想要实现这个梦想,那么同在中书省的丞相李善长就是杨宪最大的竞争对手。

和杨宪一样,李善长同样是陪着朱元璋一刀999砍天下的伙伴。

杨宪认为,自己想要做大做强,必须先把李善长给收拾了。

他收拾李善长的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利用自己的看家本领——打小报告。

他找到朱元璋,对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明史》:“李善长无大才,不堪为相。”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杨宪认为,李善长平平无奇,啥也不是,丞相这个职位,他干不了。

朱元璋听罢,意味深长的问了一句:那谁能干呢?

杨宪没有再说话,他露出了和当年在浙江干情报工作时一样的微笑,他以为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即将代替李善长成为大明帝国的第一号人物。

但他没想到的是,在朱元璋的心里,十个杨宪也比不上一个李善长。因为只有杨宪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大明王朝的战斗机,朱元璋只把他当成一条供自己使用的鹰犬而已。

鹰犬最大的作用,是替主人办事。而不是成就自己。

是,你有本事,你有才干,你有能力。但你的出身决定了你的命运。

你注定是个打工人的命,为什么偏偏想要当CEO?

作为朱元璋“检校小组”的核心成员,杨宪从加入的第一天起就肩负了这样的使命。他的毕生将奉献在帮朱元璋调查、处理、摆平那些上不得台面,见不得光的事情上。

但杨宪此时想要越进,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正式的国家干部的心意却越来越明显了。他不想当一个情报贩子,也不想再做皇帝卧底了。

想做国家栋梁?想做股肱之臣?不好意思,你的手上都沾满了罪恶的鲜血,你的身上背负的都是我朱元璋那些不能见光的秘密。

你做不了一个站在阳光之下的人,如果不想继续打工,那么你的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杨宪:以前我没得选择,现在我想做个好人。

朱元璋:好,跟刑部说,看他让不让你做好人。

杨宪:那就是要我死。

朱元璋:对不起,我是皇帝。

没过多久,杨宪就死了。

是的,你没看错。史书到这里对杨宪的记载就戛然而止,他死了。但是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死的。

李善长不久之前曾经参过杨宪一本,内容是这样的:

《明史》:“放肆为奸事”。

意思也很简单:杨宪说我不是东西,那我就说杨宪不是人。

除此之外,再无蛛丝马迹。

我们合理的怀疑,是杨宪的老领导朱元璋杀害了杨宪,杀人的理由和动机,我想前文已经讲的很清楚,但杨宪真的该死吗?

未必。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杨宪一生,功劳不是最大的,但也为大明帝国的建立奉献出了一份自己的能量。

他曾经是朱元璋最信任的秘书,是游走在豪强之间的说客。更是朱元璋的心腹知己,是老朱同志情报网络的班底成员。

他聪明、勤劳、肯干。

这位陪伴朱元璋走过半生的人物最后的愿望只不过是希望自己可以堂堂正正的在阳光之下做一名大明的官员。

他想报效国家,他想为国尽忠,仅此而已。

但残酷的命运和人生,早就替他写好了属于自己的结局。

朱元璋会让他消失的无影无踪,在历史中连渣都不剩。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