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的平庸,挽救王朝的命运——探秘大明内阁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看着满朝文武相互攻奸,整日你争我斗,在大明王朝这个政治旋涡中打的不可开交。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他明白,这是一群没有信任、真诚和友谊的人

用自己的平庸,挽救王朝的命运——探秘大明内阁首辅申时行

申时行看着满朝文武相互攻奸,整日你争我斗,在大明王朝这个政治旋涡中打的不可开交。他深深的叹了一口气。他明白,这是一群没有信任、真诚和友谊的人。他不想同流合污,他要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来。——题记

嘉靖十四年,苏州城中最大的富商申家诞育了一名男婴,这名男婴就是申时行。

出生在首富之家的申时行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彼时的苏州繁华无比,盛景云集。文人墨客,商贾巨富,比比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申时行,既有文化人学识修养的底蕴,又有商人精明强干的头脑。但申时行没有选择经商,因为明代的商人虽然捞钱快,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尊崇的社会地位。“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把经商致富的人压的死死的。

仇富思维,是从古到今,绵延不绝的。

申时行不愿意做人下人,就算是有钱的人下人他也不愿意做,所以他选择了求学。没想到这一求,就让申时行求出了个“状元郎”来。

《明史》:申时行,字汝默,长洲人。嘉靖四十一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申时行一路过关斩将,乡试会试都轻松通过。到了殿试,申时行更是拳打脚踢,在应试的299人中脱颖而出,勇夺榜首。

这个“状元郎”的含金量可想而知,同为竞争对手的298人,都是全国各地的三号学生兼五道杠。

在一群平庸的人中脱颖而出不算什么,在一群优秀的人中还能拔地而起,这才算本事。

明王朝一看这是人才,必须重用,于是授予申时行翰林院修撰的职务。这份职务相当于今天的人民日报社编辑。

翰林院是个神奇的单位,它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政治优势,也没有什么对朝堂指手画脚的权力。但却孕育出了一代一代的名臣良将,堪称大明版本的“黄埔军校”。

翰林院成了申时行的跳板。

他不需要像高拱那样在翰林院老老实实的熬了九年才熬出头,也不需要像徐阶那样被下放到偏远的地方去磨练。

不久之后,申时行被选为左庶子。这个职位相当于皇太子的随身顾问。

不过很显然,申时行的兴趣并不是当一个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他没有兴趣把时间浪费在教育尚且年幼的太子身上。

因为太子这个职位,更加朝不保夕。

跟对了人,太子变天子,作为授业恩师,你可以大红大紫。

跟错了人,太子变庶子,你就变成了别人党同伐异的对象。

没有人愿意在皇储的较量上用自己的前途下注。

很快,他离开东宫,进入朝廷,摸爬滚打,靠着自己的机敏和聪明才智,做到了吏部右侍郎的位置。

吏部负责官员的人事调动和安排,抬举你就让你当大官,看不上你就把你贬出京城。位高权重,是六部中的扛把子,朝廷中的战斗机。

当了六部老大哥的申时行很快受到一个人的主意,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拳打高拱小朋友、脚踢徐阶老年人,刚刚成为大明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众所周知,我们的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是个懒人,从来不到公司(朝堂)打卡,月月迟到罚款,满勤绩效全无。

皇帝的最大爱好是陪自己心爱的妃子在后宫玩闹和睡觉觉,曾经创造了连续二十八年不上朝的最高纪录,堪称“中国宅男鼻祖”。

皇帝当了“甩手掌柜”,啥也不管。国家大权就完全落到了首辅张居正的手里。

此时的张居正志得意满,正在大力推行自己的改革制度。

调整税收、兴修水利、丈量土地。

有人说张居正的改革在大明的历史进程中无疑是伟大的,它让大明王朝登上了又一强盛的高峰。

然而在笔者看来,张居正同志的这些所谓改革,不痛不痒,改了不如不改,全是一些无用之功。

那些流血的伟大变革不被历史所载,这样平平无奇的改革却被大加赞扬。

虽然今天故事的主角并不是张居正,但我还是要指出一点:张居正的改革没有将大明王朝推向更高的巅峰,也没有把大明王朝陷入危险的处境。所以顶多算是白忙活一场。

正在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那就是张居正的父亲去世了。

之所以说不幸,并不是因为亲人离世,带给张居正的无限悲伤。而是大明朝廷规定,官员父母去世,官员必须辞官回家守孝三年。

古代还是比较看重孝道的。放到现在,别说三年,当代白眼狼们三天也待不下去。

辞官三年,就代表着张居正刚刚打上王者,新赛季就来了,转眼他的段位又掉到了铂金二。

鸡贼的张居正向皇帝表示,自己能不能“夺情”?

何谓“夺情”?

将帅出征,这边战事吃紧,正打着仗呢。双亲病故,按规矩应该立刻辞职回家披麻戴孝。

理论上这是可行的,但是实际执行起来就有出现了一个问题。

你回家守孝了,那仗谁打呢?没人打仗了?城池丢了怎么办?城池丢了,敌人长驱直入,把国家灭亡了怎么办?

所以将帅往往因故不能回乡守孝,只能在军中戴孝。

张居正表示:俺也想在朝中戴孝,老家俺就不回了。

他不想因为自己的三年归乡导致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力网络从自己身边溜走。

皇帝倒是没意见,张居正愿意主动放弃丧假而选择长期加班,何乐而不为?

但满朝文武不干了,一方面,他们心里不喜欢常年把持朝政的张居正总是在大明政治圈中颐指气使。另一方面,大臣们是帝国祖制的捍卫者,你可以把我杀了,但是你不可以僭越祖制。

规矩就是规矩,定下了就必须执行。

所以张居正这三年的假是放也得放,不放也得放。

临走之前,张居正安排了两个人进入内阁。

一个人叫做礼部尚书马自强,我们管他叫“小马哥”。

另一个人就是吏部右侍郎申时行。

之所以张居正能选中申时行,并不是因为张居正在人群中看了申时行一眼,从此就记住了他的容颜。

而是因为当初参加殿试时,张居正是那场殿试的主考官。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两人之间不仅仅是门生故吏的关系,更是授业指导的传承。

他留下小马哥和申时行,目的就是要在内阁中安插他自己的人手,方便他实现远程操作。

此时的大明内阁有四个人,吕调阳、张四维、马自强、申时行。我们管他们叫做“大明F4”。

大明最强男团刚刚成立,就面临解散。因为吕调阳年纪太大,腰酸背痛腿抽筋,肾虚脱发睡不着,基本不来内阁办公。所以“大明F4”就变成了“大明TFBOYS”。

张四维和小马哥在官场混的时间很长。皇帝下令,国家大事,给远在老家的张居正报告。鸡毛蒜皮的小事,小张和小马哥自行处理就得了。

皇帝没有提到申时行,因为此时的他的确没什么存在感。所以他在内阁不过是个充数的。

谁也不愿意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谁也不愿意做别人的陪衬。出身名门,起点颇高的申时行更加不愿意。

可是对于他这样一个内阁新人来说,除了隐忍,他毫无办法。

因为此时此刻的他,除了起点颇高,什么也不是。论阴谋诡计,他比不过严嵩。论精明强干,他比不上高拱,论隐忍韬光,他比不上徐阶,论大刀阔斧,他比不上张居正。

他太平庸了。

平庸到几乎没得可说,没人在乎。

这种情况一直到张居正去世才有所改观。

申时行明白,自己的这份平庸,未来,也许会成为改变王朝命运的关键。

前辈们纷纷领了便当,张居正、张四维、吕调阳、小马哥陆续退出历史舞台。

当然,这些曾经权势滔天的权臣们不会主动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大明的秀场已经给足了他们表演的机会,他们或病、或死、或伤,已经到了不得不走的地步,因为谁也不可能永远站在政治场上不可动摇。

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事物会恒久不变,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前辈的时代已经结束,申时行的时代即将开始。

来吧!小申!站上大明政治舞台的顶峰吧!

众人的纷纷退出,让申时行“人在内阁坐,官从天上来”。他成为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

上任之后的申时行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打击朝堂上的另外一股强劲势力——言官。

言官分两种,一种叫做监官。专门负责监督官员的行为和言行,看谁不老实,一纸上疏,两天就把你撸下来。

另一种叫谏官。这个比较猛,他们的存在是专门用来监督皇帝的,只要他们觉得皇帝做的不好,就可以批评皇帝,教育皇帝,甚至强行勒令皇帝改正。

作为皇帝,被谏官们劈头盖脸的骂一顿,不仅不能生气,还要笑脸相迎。

因为从古至今,杀言官是大忌。

斩杀那些监督你促进你上进的人,这样的行为,只能说明你是个昏君。

谁也不想当昏君,所以言官们成了连皇帝们也惹不起的人。

他们拉帮结伙,党同伐异,对新领导申时行尤其不服,经常找申时行的各种不痛快。

申时行是个鸡贼的人,表面上,他对这帮言官朋友们毕恭毕敬,背后里,他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和自己不对付的人全部降低贬官处理。

也许他并没有像前辈严嵩那样的阴谋诡谲,也没有高拱那样的铁腕手段,没有徐阶那样的隐忍,更没有张居正那样的气度和心胸。

但申时行仍然是一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

他处处都不如历任首辅,但是他依然能在危机四伏的大明朝堂中游刃有余,这足以证明他不是一个平庸的首辅。

可为什么后世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不高呢?

我想,也许并非是申时行平庸,而是在彼时,血雨腥风的权力争夺战已经过去,平庸的大明王朝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位平庸的首辅。

他并不平庸,他只是把自己表现的平庸罢了。

用现代文明的视角来解读,申时行会做人。

他明白时代需要什么样的自己,他明白群臣们需要什么样的自己,他更明白皇帝需要什么样的自己。

并且。他“会做人”的特点在另外一件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就是在太子继承人的问题上。

万历皇帝生命中最难以忘怀的女人应该就是郑贵妃了。

小郑同志身上仿佛有种迷人的魅力,把万历皇帝迷得神魂颠倒五迷三道。

这位宠冠六宫的妃子目标不止于此,她有事没事就给皇帝吹耳边风,希望可以把自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立为太子。

我们来科普一下大明的立储规矩,叫做:有长立长,无长立幼。

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太子应该先从嫡出的长子中选,但恰好万历皇帝的嫡长子乃至嫡子没有一个成活的,所以没有嫡子,那么太子就应该从庶出的长子中选。

福王朱常洵的确是庶子,但却不是庶子中的长子。

所以不管怎么选,太子的这个位置,也是轮不到他来做的。

但万历皇帝不管那个,他表示:俺爱郑贵妃,俺要让她的孩子当太子。

这下大臣们炸了。

你连续二十多年不上朝我们忍了。你天天颐指气使阴阳怪气我们忍了。但你想要破坏老祖宗订下的规矩,这我们忍不了。

大臣们愤怒了,这帮在封建制度下成长起来的臣子们往往把大明的祖制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他们坚信,废长立幼,是取乱之道。

他们不能让大明断送在万历皇帝手上。

也许他们把事情看的太过严重了,但他们劲儿往一处使,每天上朝就是联名反对万历皇帝想要立福王朱常洵当太子的想法。

皇帝很犯难,因为有些事光是自己还真做不了决定,立太子是自己的家务事,但也是所有人的事。

因为这是在给这帮大臣们选新领导,他不得不尊重大臣们的意见。

皇帝很难,内阁首辅申时行更难。因为他是皇帝和群臣之间的纽带,也是两者之间调和的人。

从很大程度上来,他这个内阁首辅的意见,能决定很多的事情。

他说不该废长立幼,那么皇帝想立福王朱常洵的想法就要泡汤。

他说废长立幼问题不大,那么皇帝就有了一半和大臣们继续抗衡的底气。

但此时的申时行又体现出他会做人的一面。

他先告诉大臣,万历太不是东西了,破坏祖制,这种皇帝我和你们一起唾弃他。

转头,他又跑到万历皇帝那里,表示:皇帝哥哥,咱俩谁跟谁啊,我跟你一条心,你想立谁当太子,咱们就立谁当太子。

大臣们他哄的笑逐颜开,皇帝的马屁他也拍的啪啪直响。

他成了大明朝廷的老好人,跟谁也不对立,跟谁也不得罪。

也许申时行以为这样的做法可以让他在大明官场上永远顺风顺水的走下去。

但他没想到,一切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因为他这样的遇事处理方法既不高明,也不复杂。反而简单到了极点。

他像糊弄傻一样糊弄着大臣和皇帝,但在那个政治的无间地狱和修罗场中,所有人都是聪明的政治家和阴谋家,没有人是傻子,也没有人甘愿当傻子。

很快,大臣们和皇帝都识破了申时行这种两边讨好的计谋,大臣愤怒了,皇帝也不乐意了。

合着就你一个人聪明?把我们大家伙都当傻子了?

也许,申时行的所作所为只是为了保住自己内阁首辅的职位。

也许,还有别的原因。

但他的政治生涯,却因为他“太会做人”而结束了。

旧日同僚们觉得自己上当受骗,纷纷上疏指责。皇帝也觉得小申同志人品不太行,吃里扒外,而且嘴里没有一句真话。于是大手一挥,安排申时行收拾收拾铺盖卷儿滚蛋。

申时行走了,但他走的很坦然,他微笑着和皇帝挥手告别,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你没看错。

申时行没有败于党争,也没有输给对手。在阴森残酷的政治链条里,他活了下来。

在阴柔诡谲的官场中,他也活了下来。

这个历任九年的大明首辅没有输给任何人,而是输给了他自己。

但,他输的心甘情愿。

在别人看来,他平庸、无能,占着茅坑不拉屎,为官多年,毫无起色。

他曲意逢迎,首鼠两端,为了自己的官位游走于政治夹缝中间。

可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呢?

如果这一切,都是申时行故意而为之的呢?

在他之前,官场的打架斗殴,针锋相对,党争,明争暗斗已经将大明江山搞的乌烟瘴气,除了攻奸就是争吵,除了构陷就是打压。

他接过首辅的大旗,清楚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下的他要解决的问题是群臣之间不协调和不配合,这样一个没有团队思维的大明领导班子是干不出好事,也稳定不了江山社稷的。

他没有给自己刷战绩,也没有给自己刷政绩。

而是把时间都奉献给了集体。

他有独裁的机会,他也有揽权的能力,但他没有,他只是苦心孤诣,默默的用自己的方式来稳定明王朝的运转。

是,在他执政期间,没有文功武治,没有卓越政绩,也没能带领大明王朝勇攀高峰。

但,在申时行的治理下,大明王朝群臣之间逐渐信任,没有剧烈的人事变动和大规模的党争,国家趋于向一个稳定的方向发展。

而这,已经是一件以静制动,力挽狂澜的事情了。

当我们分析历史时,多样的分析人物,理解人物,才能看穿事物的本质。

申时行正是看穿了当时的本质,他的确平庸,平庸就是他的特点,也是他的武器。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平庸,大明王朝才平稳的度过了那段悠长而深邃的岁月。

我是历史本来挺有趣,看完记得点点关注~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