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在哭泣,但没人听到
乌克兰,这个位于欧洲东部,濒临黑海的国家,曾经被《罗斯史记》,喻为”边陲之地”,9世纪的基辅罗斯一直被东斯拉夫人奉为历史的开端。而如今这片屹
乌克兰,这个位于欧洲东部,濒临黑海的国家,曾经被《罗斯史记》,喻为"边陲之地",9世纪的基辅罗斯一直被东斯拉夫人奉为历史的开端。而如今这片屹立在欧洲的十字路口的土地,已经失去了往日基辅罗斯的光辉。
2013年乌克兰的亲俄派和亲欧派的相互斗争将这个国家彻底拉入深渊,昔日的"核强国"取代波兰成为了"欧洲走廊",东西方的势力在这里交错并蹂躏着这片土地,然而和那些弱小无助的国家的局面一样,在地缘政治格局下,乌克兰的哭泣,没人听到。
一、摇摆的站队,动荡的局面
苏联的解体,表面上是给乌克兰带来了独立,但看似平静的背后却隐藏着暗涌的危机。
在乌克兰内部的意识形态有着两股势力在暗自较劲,一方面是完美继承苏联传统的亲俄派势力,这股势力更倾向于将乌克兰带上俄罗斯的轨道,与俄罗斯形成强大的联盟体,抵御西欧对东欧的侵袭和侵占。
另一方面是更倾向脱俄入欧的亲欧的派,这股势力希望能将乌克兰带入到欧盟的怀抱中,彻底走向西方势力范围。这两个势力,代表两个不同意识形态,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将乌克兰带入了不同的走向。
2013年之前亲俄势力占据了乌克兰的绝对地位,彼时的乌克兰不管是在国内政治或是在外交政策上,都无限向俄罗斯靠拢,作为继承了苏联遗产的两大国家,同时也是同根同源的"好兄弟",俄罗斯和乌克兰在2013年之前一直以亲密无间的形象展示与众人。
但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却将这一局面彻底打破,随着不断扩大的流血冲突,亲欧势力在欧美政客的介入下,正式登上舞台,借助血腥的"变革",亲俄势力黯然的走下台面,从此乌克兰开启了全盘西化的过程。
动荡的政治局势,给乌克兰带来致命的伤痕,不管是亲俄派上台还是亲欧派执政,在国际社会看来,这是乌克兰内部割裂的表现,而乌克兰内部的割裂又是源自于乌克兰政府在东西方阵营上的摇摆站队,这样各国对乌克兰都充满了疑虑。
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的亲欧派上台,就意味着俄罗斯失去了东欧方向的屏障,也就失去了抵御欧盟进攻、侵袭俄罗斯的防御阵线,对于亲欧的乌克兰,俄罗斯更愿意用军事上的威慑去减轻乌克兰西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收归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行动就是给乌克兰当局的一次警告,尽管波罗申科称永不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领土占领,但克里米亚入俄已经成为事实,乌克兰也只能是停留在嘴上的抱怨而已。
2018年乌俄海军在刻赤海峡发生的海上军事摩擦,双方以实际行动宣告了俄乌关系正在走向决裂,俄罗斯在面对乌克兰问题上再次展示出了对失去乌克兰的报复心理和防御心理;
对于欧盟和美国而言,乌克兰作为北约东扩的重要根据地,承担着遏制俄罗斯的重要使命,西方势力不希望看到乌克兰投入俄罗斯的怀抱,而要实现这一点就只能发动西方势力最常用的颜色革命的手段。
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也正是在欧美势力的直接参与下,愈演愈烈,通过流血将亲俄势力赶下政治舞台,逐步走向西方世界。原本以为乌克兰可以全面向西方靠拢,成为西方一员时,国内亲俄势力的逐步恢复元气让欧美等国又重新对乌克兰加强了戒备。
不管是俄罗斯还是西方世界,都只是将乌克兰作为棋子来看待,一方面乌克兰自身两派的对立加速了国内的割裂,让国内政局接连发生动荡局势。
另一方面,乌克兰动荡格局带来摇摆不定的站位,让俄罗斯和西方阵营都同时对乌克兰摆出了防御性姿态,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东西方两个阵营对乌克兰都持有怀疑的态度,两边不靠岸的孤立,让风雨交加中的乌克兰显得更为无助。
二、自废武功,丧失的发言权
苏联的解体源自于内部的腐化和西方势力的"和平演变",作为独立而出的乌克兰,继承了苏联遗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
据统计苏联解体后遗留在乌克兰境内的原属战略火箭军第43集团军的176枚洲际导弹和各种战术航空兵,陆军战术核武器共计1272枚,这样的核武器持有量在当时的世界上完全可以胜任世界第三的宝座。
核武器,当今全球军事威慑力最强有力的代表,实质上代表的是国家的实力和国家的话语权,当年乌克兰的核武器持有数,完全可以让整个欧洲乃至美国对其不敢轻举妄动。
但手里的核武器成为了乌克兰的"烫手山芋",首先相比于持有核武器,经济上尚未步入正轨的乌克兰无法承担维护核武器的高额成本,另一方面,英美俄三国时刻都想着打击并清除身边的核威胁。
于是,出于省钱和自保的目的,乌克兰选择了放弃核武器,在15亿美元贷款经济援助诱惑之下低了头。出乎乌克兰人预料的是,拿核武器换粮食的行为,没有给他们带来希望,反而让他们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一是丢失自保武器。不同于永久中立国,可以用"中立"的条件来约束各国对本国的干涉,同样作为夹在大国之间的乌克兰失去了核武器的庇护后,就等于失去了保护的"护甲"。
2013年之后,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关系日趋恶化,特别是俄军军事干预克里米亚事件让《布达佩斯备忘录》成为了一纸空文,原先承诺维护乌克兰领土完整的承诺也不再存在,没有核威慑让俄军对乌克兰采取军事行动毫不手软;
二是丢失谈判筹码。纵观世界格局,大国的谈判以及对地区利益的争斗,看的都是背后的军事威慑力,而军事威慑力当中最具威胁的当属核威慑,自我放弃核威慑权利的乌克兰,就已经将自己放到了更为低一级的国家社会层级中。
也从此失去了与大国谈判、为自己谋取地区利益的权利,在与俄罗斯多次的冲突中,乌克兰碍于俄罗斯的核威慑力,一直未能占据谈判的上风,只能在俄罗斯的一次次逼近中,不停地被迫就范。
同样的,面对欧盟和美国插手国内政局,对政局的推波助澜,乌克兰也只能默默选择接受结果,以至于对经济援助的谈判也无从谈起。
放弃了核武器的乌克兰,等于废了武功的武器,等于丢失了在大国面前自保的武器,也丢失了和强国谈判的筹码,悲情的乌克兰放弃的是未来,放弃的是明天。
乌克兰的自我放弃背后,有自身的,也有外界的,作为世界上的三大核武器国家,英国、美国和俄罗斯都希望看一个无核的乌克兰,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整个"世界走廊",控制住东西交汇大路上的缓冲带,控制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
相比于处于困难时期的中国,不遗余力为"两弹一星"而奋斗,为国家的明天和未来勒紧裤腰带,乌克兰自我放弃的举动就显得目光短浅,毕竟困难是可以度过的,但是放弃面对困难,终将会被困难所击倒。
三、没人听到还是没人愿意听到
乌克兰的悲惨哭声,在国际上显得愈发孤独。不同于各国对非洲国家的同情,动荡不安的乌克兰留给国际社会的显然没有那么值得令人重视,事实上,乌克兰的哭泣声并非没人听到,更多的是众多国际社会不能听到,也不想听到。
一是不能理会。乌克兰是俄罗斯和北约斗争的前线阵地,作为俄罗斯来说,一方面乌克兰的的混乱格局,更有利于俄罗斯加速对乌克兰亲欧派的瓦解,可以助推亲俄派的重新执政;
而另一方面,乌克兰现在的局势更利于俄罗斯加紧对克里米亚的控制,稳固俄罗斯海军对黑海的绝对控制权,从而遏制黑海周边的其他国家。
对于北约来说,乌克兰作为一个遏制俄罗斯的前哨,只要能通过不断敲打乌克兰来打击俄罗斯前行的力量就已经达到了恶心俄罗斯的目的,北约并非需要绝对占有乌克兰,反而通过乌克兰来对俄罗斯进行"围点打援",更有利于北约的长期战略。
因此乌克兰如今的情况,对北约来说没有任何损失,反倒留下了更多可以利用的空间。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实在没有任何理由可以介入乌克兰局势。
一方面一旦介入乌克兰局势就意味着要在这场对立中站队,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来看,除黑海周边国家外,并没有任何利益可图,也就没有站队的需要,而黑海周边国家又缺乏必要的实力介入两大阵营的争夺,因此关起门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则是各国的最佳方案。
二是不想理会。深入探索乌克兰在东西阵营的摇摆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于利益的极致追求。
在亲俄时期的乌克兰看重的是俄罗斯在地理上的后盾作用,乌克兰作为俄罗斯抵御入侵的前方阵地,具有无比重要的军事价值,依仗这一因素,乌克兰有理由也有资本向俄罗斯寻求保护和帮助。
但随着俄罗斯经济的逐渐衰退,乌克兰便打起了亲欧的主意,寄希望于北约能帮助其实现经济上的振兴,为了实现更快地向欧洲靠拢,甚至加速抛弃了所有俄罗斯的元素。
实质上,虽然说乌克兰的左右摇摆是国内两大派系的不断斗争,但是政治上的表现往往体现出的是全民的意志,乌克兰当局和乌克兰民众自上而下都是在亲俄和亲欧的两者之间徘徊,只不过是有两大势力具体体现了出来而已。
在两个利益之间摇摆,就证明了乌克兰"唯利是图"的问题,这一举动也让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信誉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对于乌克兰的外交政策产生了质疑。
仅凭这一点,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悲惨局势就毫无同情可言,也就并不愿意对它的哭泣发表任何见解,毕竟有句老话说得在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四、今日的眼泪,换取怎样的未来?
小国寡民的乌克兰自带悲情属性。在前苏联的大集体中,乌克兰作为一个兼具军事重地、重要粮仓的优等生,一直备受苏联的青睐。
虽然切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给乌克兰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也不能忽略前苏联对乌克兰的长期重资投入,从军事部署到工厂的设立,乌克兰已经成为了仅次于除莫斯科的一个重要城市,此时的乌克兰以大家族的家庭成员可以赢得来自家庭和家庭外部的尊重。
但脱离了大家庭的乌克兰,放眼在整个东欧,乌克兰的角色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苏联时期尚有苏联的撑腰和支持,脱离了苏联的乌克兰放在充满火药味的东欧,就会变得毫无自保之力。
作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又成为了周边国家虎视眈眈的猎物,而无法自保的乌克兰,又在重复着小国投靠大国的手段,也重复着悲惨的命运。
小国并非没有自保和自强的道路,光是博取同情也不能获得国际社会的尊重,放眼二战后各国独立自主自强的道路,只有闷头发展、重视基础、稳定局势、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反观乌克兰在独立后投机取巧的"强国之路",最终将他送入了困境无法自拔,在陷入困境之后,非但没有真正想方设法靠自身努力挣脱困境,反而在东西阵营的斗争中摇摆不定,导致了各国对乌克兰的嗤之以鼻。
乌克兰的悲惨命运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但无人同情、无人聆听,确实是自己作死的恶果
在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今天,乌克兰的未来的决定权依旧是乌克兰当局和乌克兰民众的手里,尽管现在走向了一个似乎无底的深渊,但至少现在回头,用自己的努力换取真正的尊重,还为时不晚。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