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国务卿基辛格,为中美关系作出巨大贡献,为何还会被撤职?
伟大的国务卿基辛格在中美建交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多年以来一直关心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这样一位在美国历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为什么还会
伟大的国务卿基辛格在中美建交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多年以来一直关心着中美关系的发展。这样一位在美国历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为什么还会被撤职呢?
从1971年7月,前国务卿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访华开始,他多年以来进行了十余次的访华。为中美建交一直劳心劳力四十余载,但作为中美建交奠基人的他却在耄耋之年被撤职,引发了疑问。
一、伟大的国务卿基辛格对中美关系做出的贡献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基辛格秘密地进行了中美两国的第一次交流,为中美两国“破冰”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下风地位,又因看到了二战后新中国发展潜力,不得不与中国建交,同时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随着中美建交的不断深入,处于在和平之下的中美两国实实在在地都得到了发展。
在决定与中国建交之前,基辛格首次在尼克松面前提出了对世界的看法,他认为由美、苏、中、日、西欧五种力量组成的多极结构已经取代了二战前后的那种双边关系,通过中美建交就可以从中寻找平衡发展。计划对中国的访问由此开始。
1971年7月,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作为尼克松总统特使访华的基辛格。中美两国开始了沟通交流,这次的访华实则是基辛格与尼克松之间秘密地商议。在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正式访华,陪同的还有前国务卿基辛格。
此后,从二十一世纪一零年代开始,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几乎是隔一年就会有一次会面,可见,基辛格对中美关系的重视程度和对中美两国和平外交关系的美好愿望。
在中美建交之后,两国的战略地位不断得以提高;对于国际而言,战略格局也得到了改变。美国也从中获利。基辛格首次给出了中美建交的思想,之后又致力于不断推动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是中美关系的“开山人”。
与此同时,基辛格的对华政策在经过这么多年后仍屹立不倒,说明此政策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特朗普就不同了,短短三年时间内,中美关系便逐渐破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特朗普的对华政策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而他却还撤职了基辛格,简直是“疯狂”。对于基辛格对中美关系做出的贡献已无可估量,他让中美两国和平发展了40余年。
二、前国务卿的“忧患”
在20年的创新经济论坛上,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再谈中美关系时,他对下一任美国总统提出了首先需要对话领导人的建议,这是重中之重。
他还提出一个国家总是会存在紧张和压力的,也会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但只要有和中国合作为基础及有合作的方向,便能缓解,如若不然世界将会有一场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而从现在的技术来看远比一战时更难掌控,后果将会是巨大的。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忧患”是特朗普政策下趋于破碎的中美关系如若再不缓和必然有一场战争,他一生致力于中美关系的发展,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他寄希望于现任总统拜登能够挽回已经破损的中美关系。
不仅对美国提醒,这位前国务卿也同样提醒了中国,要中国未雨绸缪,时刻为了和平准备突发的战争。
之所以会建议中国要在争取和平中未雨绸缪,是因为他认为,目前在外交上中美两国采用了过于危险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不再是二战结束初期建交时的对话解决争端的方式而是逐渐演变为对抗性外交,而这一变化是由美国推动的。
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让中国做好战争准备。
作为致力于推行中美和平关系的前国务卿基辛格来说,他对中国有着较多的接触,理论上自然也会产生感情,这样的提醒是想试图通过两边来解决他的忧虑。
他要让美国境内的好战分子意识到战争的爆发会让美国付出巨大的代价,因为只有站在美国自身利益的角度进行劝说,才能唤醒好战分子,才能够阻止中美两国之间爆发军事冲突,才能够继续促进中美两国的建交,这是他一辈子的事业,本质上还是为了美国更好地发展。
一个国家总会经历内忧外患的处境,外患需要通过外交来进行解决,基辛格清楚地知道,美国无法再在经济和战略上取得“单边优势”。因此他要建交,要挽救被破坏的中美关系。
此言一出,必然会激怒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这个想法和提醒对于特朗普来说完全是多余的,他怎么能够允许中美和平外交?这样的“忧患”分明是对他对华政策的否定,他是不会同意的,撤职也就成了“进行时”。
三、撤职之前的一次卸任
1977年,基辛格卸任国务卿,这是在20年特朗普撤职之前的一次卸任。尼克松下台后,福特上任时虽然依旧重任基辛格。
但基辛格自己却深知“急流勇进”的道理,因为政府人员的变换,即使受到重用,政府之中也没有可完全信任的人,所以难免会成为“当朝人”的眼中钉,与其这样不如趁早转身,就着这份清醒他卸任了国务卿一职。
与此同时,他回归到平淡的学术研究和政治游说生涯,不再出现在美国的主流政坛中。
早前他跟随着尼克松几度访华,为促成中美建交不懈努力,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外交生涯的开始,在更换政府后,他的外交生涯不知还能走到几时,因此他做出卸任的决定是明智的。
1977年的卸任是他自愿的,而20年的撤职却是被迫的、无意识的。特朗普政府在就任的最后几个月里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大清扫”,其中就包括对基辛格的撤职。
四、特朗普的“大清扫”
20年特朗普政府在最后阶段对长期从事外交政策的专家等人士进行了又一次地清洗,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让人疑惑。
特朗普政府在20年11月25日撤掉了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内的美国国防政策委员会成员。而早在此前他们就解雇了国防部长埃斯珀。随后五角大楼对领导层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为了部署绝对忠实于自己的人在现任总统身边,他策划了高级官员。
之后的时间里,苏军引发了军方和文职官员的警觉,令美国方面很是担忧,而当时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此做出了警示,作为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基辛格的警告不为过,但确实也激怒了特朗普。
但即便如此,当前的环境下,特朗普将他撤职的举动也是相当不理智的。
这次的“大清扫”其实是特朗普想要在拜登政府安插眼线,防止拜登政府与中国和平外交,撤职了基辛格也只是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五、主导“大清扫”的幕后推手
11月25日“大清扫”确实一直是特朗普在进行动作,但这次“大清扫”能够顺利地进行,其幕后推手约翰尼·麦肯蒂也起着不小的作用。也可以说是基辛格被撤职的推手。说起麦肯蒂,大多数人并不认识,其实他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多年的助手及心腹。
他在因被发现沉迷于在线赌博而被赶出了白宫两年后,在20年2月,他又凭借着对特朗普忠心的说辞重返白宫,同时还被任命为白宫人事主管。但据白宫官员所说,麦肯蒂本人对各个部门的运作及自身所需的技能、能力知之甚少。
这样一个人担任着特朗普政府的官员,还多次陪同特朗普外出活动,美国的发展必然是不进反退。试问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竟然还推动一项重大决策的实行,而后的结果可想而知,撤职了基辛格等还是小事,对于整个美国和中国及其他各国的外交来说,那是致命的。
但当麦肯蒂知道特朗普连任无望后,便开启了“疯狂模式”,一面忙着解雇不够忠心的联邦官员,一面忙着在关键位置安插忠于特朗普政府的人,为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埋下了祸患。麦肯蒂当时曾直言:“我来这里只是为了总统。我不怕解雇任何人。”
也难怪特朗普听信于他,而不听良言,将中美关系推到如此恶劣的地步,他们要让中美关系不和平的发展下去,这不知是BF,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前外交人员都被撤职,不知在特朗普的倒腾下,中美关系会怎样变化?因此基辛格说:“也许中美两国的位置要互换了。”
六、伟大的国务卿基辛格被撤职的原因
对中美和平建交做出巨大贡献的基辛格被特朗普政府撤职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外交方面出现了纰漏,还是做出了有损特朗普利益的事呢?这些猜想显然是不成立的,原因我认为有这么些方面。
既然伟大,那必然是以中美两国的共同发展为初衷的,不然也不会在忧患时提醒中国,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方面,是由于大选中他站队拜登。因为当前世界整体呈现出的是和平团结的局势而特朗普锋芒毕露、盛气凌人执政方针和外交政策与之格格不入,他虽为共和党籍却也不能认同特朗普的做法。
这样下去美国的世界地位会毁在特朗普的手上。因此在本次大选中,他作为美国享有声望的政坛元老,站队拜登,无疑是给特朗普沉重的一击。这样的一击,特朗普怎能不记恨于心,在下台之前,将基辛格撤职也就不难预料了。
第二方面,两人中美外交的目的背道而驰。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基辛格都致力于中美两国和平的外交发展,而特朗普本身是个商人,商人会以自己的利益为重,而不会想着顾全大局,基辛格的对华策略与特朗普背道而驰,因此特朗普就直接请他“走路”了。
第三方面,基辛格对白宫的提醒激怒了特朗普。他当时向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喊话,为了避免危机应尽快重启与中国的沟通,来挽救破碎的中美关系,这很有可能激怒了特朗普,特朗普将他撤了职。
第四方面,美国前总统想要重新组建基辛格所在的美国国防政策委员会。据说,埃斯玻曾反对特朗普政府长期试图重组该委员会,让那些对他忠诚的人或者是华盛顿建制派以外的人进入该委员会。
该委员会在20年10月,召开了一次对如何针对中国及太空威慑制定长期的战略进行讨论的秘密会议。他们是就美国国防政策问题提供明智的建议和方法。
这次对华政策等进行讨论,无疑又是与特朗普政府的做法相违背。特朗普这么做是想让现任总统政府听到的外交方面建议都是与他相同的,他不想实行和平外交。
这是在外因、对华政策、情绪使然等方面做出的分析,不难发现,其根本原因还是存在于对华政策上的背道而驰,站队也是因为对华政策,激怒也是因为对华政策,利益目的不相同的两个人或是两个政党之间,必然不会和谐相处。
正因如此,不管基辛格对中美关系做出了多少贡献,在特朗普的眼中,都是没有用的,何来感激,想撤就撤了,毫无顾忌,对特朗普来说,有没有基辛格都无所谓,甚至还有可能阻碍特朗普的计划。我认为这就是基辛格还被撤职的根本原因所在了。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