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粟意见分歧,谁也不能说服谁,主席令:粟裕负责指挥战役

在我国抗战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黄金搭档”,例如“朱毛不分家”“刘邓大军”等等,陈毅、粟裕也是一对亲密无间,精诚合作的搭档,陈不离粟,粟不离

陈粟意见分歧,谁也不能说服谁,主席令:粟裕负责指挥战役

在我国抗战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黄金搭档”,例如“朱毛不分家”“刘邓大军”等等,陈毅、粟裕也是一对亲密无间,精诚合作的搭档,陈不离粟,粟不离陈就是对两人关系的最好总结。

有着这么亲密的关系,那么两人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毛主席又是如何“摆平”的呢?

外线出击计划

1945年8月,14年的抗战结束,中国人民迎来了胜利,但整个中华大地伤痕累累,损失无数,为了人民在长期战乱后休养生息,通过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8月29日应国民党政府邀请,中共有关领导人到重庆参加谈判,历经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为中国这片土地带来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希望和曙光。

双方的小规模碰撞也随着1946年1月双方发布《停战协议》而停止,全国形势看起来一片大好。可惜国民党军队根本没想着和平,1946年6月底, 蒋介石撕毁了停战协议,对各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毛泽东根据形势判断,此次战争必须大打,只有战胜了蒋介石的进攻,才能换来和平的前途。

基于此考虑毛泽东制定了一份作战计划:解放军主力离开根据地向国民党占领地区实行外线出击,逼迫后方空虚的国民党占领区,以此压迫蒋介石,来进行和平谈判

为实现这一计划,毛泽东提出南线的三军出击津浦线,而在北线的主力军队攻克“三路四城”。

什么是“北线夺取三路四城”?

三路就是正太、同浦及平汉,四城则是石家庄、保定、大同、太原四个城市。晋察冀野战军的主力和晋绥野战军的主力协同配合作战,夺取计划内的所有城池后,对热河,冀东等地的兵力进行牵制。

“南线出击津浦线”就是把拥有5万多军力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同样有5万多军力的山东野战军及华中野战军主力约5万多人,分别打击津浦路的蚌埠、徐州这一段和这一段东侧的地区,打胜之后,度过淮河南下。

而这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就是陈毅、粟裕两人的矛盾根源。

两人之间的矛盾

1946年6月26日,粟裕收到了毛泽东的电报,同时在6月27日收到了陈毅的电报,主要内容均为:华中野战军主力须配合山东野战军作战,夺取津浦线。身在华中的粟裕对本地的情况相当了解,并对作战计划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了与毛泽东不同的结论:不宜进行外线作战。

27日在收到陈毅电报的当天,粟裕向毛泽东与陈毅发电,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华野的主力应当继续留在留在苏中作战,西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发完电报后,粟裕感觉到此事干系到全军未来几年的军事部署,事关重大,28日,粟裕先按照毛泽东部署召开华中野战军各师各纵队指战员会议,传达毛泽东下达的指示。

会后,粟裕立即从海安赶到淮安华中分局的驻地。

29日傍晚,到达淮中的粟裕与分局的主要领导人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进行讨论,他们一致同意华中野战军的主力仍然留在苏中进行作战,并联名发出报中共中央、陈毅发电称:

“如果华中野战军的主力转战的淮南,那么不仅粮食须由苏中供给,运输粮食的工作开展也将会很苦难,因为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利,同时,苏中缴纳的公粮收入占华中二分之一,人口也占到了五分之二,对长期的战争帮助极大,苏中的地方武装力量很弱,大军撤离,他们难于担任钳制任务。苏中如果陷落,淮南的战局又不能速胜,我军将进退两难。如果如上面那样,不仅对苏中本身不利,即对华中整个作战部队的供应更有极大的影响。”

粟裕的意见总的来说是在内线作战。而陈毅与粟裕的看法恰恰相反,毛泽东刚开始提出南线作战计划的时候,陈毅就是极力赞成,坚决执行。

6月22日在收到毛泽东来电后,第一时间就回复道:完全同意这一作战计划,并于27号向华中分局及华中野战军发电,电令各部配合作战。

在收到粟裕的意见后,陈毅并不同意,依旧认为,南线作战计划是整个外线计划重要的一环,南线打得好,就可以达成一开始以战求和的目的。

两人谁都有自己的考虑,谁也不能说服谁,只能等待进一步的指示。

毛泽东的做法

在南北计划刚刚制定好的两天后,周恩来在南京便发来了关于国民党军队调动的重大情报,毛泽东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了国军的进攻趋势后,对南线的作战进行了微调:多地国家正准备向我方进行多地攻击,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为了政治上有利,我军可以现在内线战场上取得一两次胜利,在对外线进行作战。

毛泽东电告两方:“这都是为了长期的打算,争取最后胜利。”这份电报暂且认可了粟裕的想法,但总体的计划还是以原来计划为主。

在电报下达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依托内线作战,三战三捷,奇袭宣(家堡)泰(州)、对如皋东南进行了运动战、对海安进行了运动防御战。在宣泰战斗上先发制人,取得大胜,歼灭敌军3000多人;在如皋东南,歼灭敌军共1万余人,生俘6000多人;海安运动防御战,以伤亡200多人的微小代价,杀伤敌人3000多人。

7月25日,粟裕再向中央发电:建议往苏中增派兵力,加强苏中的作战能力。但此时局势很不明朗,虽然苏中作战顺利,但陈毅率领的军队尚未有大行动,毛泽东决定再观察看看,于是回电询问能否再打两个胜仗。

就在25号粟裕发电的同一天,陈毅率领的军队到达淮北。粟裕领导的军队在苏中打了胜仗,这让陈毅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士气大增。陈毅向毛泽东致电表示:苏中的敌军已经被打得士气低迷,淮南与淮北的敌人士气正旺,不如先打他们一下,挫其锐气。

于是,陈毅下定决心攻打泗县,在淮北开创新局面。在确定了攻击泗县后,根据南线作战的计划,陈毅电令粟裕率率部西移,对敌军的火力攻击进行牵制;粟裕没有同意此次作战指挥,他向毛泽东、陈毅再次陈述内线作战的种种优点,并正在酝酿新的歼灭战。

1946年8月4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宋时轮表达以下观点:

第一、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叶飞、政委赖传珠决定南调的决定不再改变。

第二、关于粟裕军队西进调动的事,中央斟酌后再做决定。

第三、有五万的兵力在你们的手上,要有耐心不能心急,一定可以找到各个歼敌之机会,如果能打三四次胜仗,每次歼灭两三个团,局势就有可能转换。

第四、攻打泗县怎么样了。

在此次对陈毅的电报中,不难看出毛泽东是同意山东野战军的第一纵队在对胶济路作战任务完成后,按预定方案南下淮北作战,这样就可以用来加强攻打泗县兵力。由于,内线作战顺利,对粟裕的调动暂缓。 同时对如何转变局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毛泽东仍然看重对泗县的进攻?此次毛泽东的电报,给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指明了作战方向,也给陈毅增加了压力。然而由于敌方守备力量强大,加上连降大雨,陈毅攻打泗县失败。

8月9日,夜幕落下,陈毅下令第八师停止攻击泗水,全军撤至睢宁以西地区休整待机。

就在泗县失利的第二天,粟裕指挥的李堡战斗获得大胜,8月12日,毛泽东电告陈毅,强调内线的作战价值,让粟裕率军在苏中继续作战,苏中解放区如果得以保全,这样对以后的淮北作战会更加的有利。

从8月20日至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又接连取得四次战斗胜利,连同前四次胜利,七战七捷,一气呵成。内线作战接连大胜,而外线接连受挫,泗县失利后大同也失利,这让毛泽东开始调整战略:既然内线战场顺利,那就继续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

此次的失利也让陈毅感触极大,他于8月13日致电粟裕,告知宜就地继续开展局面,不忙于西调。此时陈毅与粟裕的争论便告一段落。

9月19日,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汇合,10月1日,陈毅展开自我批评,10月13日,毛泽东回复陈毅电报:军队在陈毅的总体领导下开展工作,战役指挥权交由粟裕负责。

这次的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陈毅与粟裕对战局有不同的看法,外线进攻顺利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国民党造成很大的压迫,也能迫使蒋介石回到谈判桌,这是从宏观的层面出发,对实际的情况欠考虑。

粟裕则在苏中地区,对苏中的局势很了解,也对外线出击不顺利的情况作出了分析,因而看到了内线作战的好处。

毛泽东在这次事件中起到调和作用,作战命令不是很明确,这在历史上是非常少有的,一来这次战争前途不清不楚,需要摸索。二来两边指战员说的都有道理,偏颇哪一方都不合适,不如先按照两边的想法各自进行一次战役,让他们自己也看清局势。

在陈毅失败后,毛泽东仍然任命陈毅领导军队,可见毛泽东对陈毅很是信赖。而陈毅粟裕两人也并没有因为此次的分歧而产生隔阂,两人配合之下,实现了在淮海地区打一个好仗的设想,依旧是“黄金搭档”。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