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抢走优质生源、陷入恶性循环的县城中学,未来将何去何从?

中国在不断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座座巨型城市的兴起。除了中国的北京上海之外,广州、深圳、杭州等新一线城市更是

被抢走优质生源、陷入恶性循环的县城中学,未来将何去何从?

中国在不断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在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座座巨型城市的兴起。除了中国的北京上海之外,广州、深圳、杭州等新一线城市更是如同一张张巨嘴,将附近的一切吞噬,接着吐出一个个经济强盛规划整齐的新区。

此刻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如同曾经美洲的金矿,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此地,年轻的大学生们哪怕拿着几千块也要留在城市,因为他们看中的就是这里取之不尽的机会。

然而,我们将目光从这些城市上移开,我们会发现,在整个中国的版图中,这些城市是那么的渺小,中国有着更多生活在山村县城的人们,而他们属于是无法发声的大多数。

而当我们看到城市不断引走大批大批的学生翘楚之后,也应该将目光看一下那些小城中迷茫的其他年轻人。

而北大的教授林小英就亲自带着自己的研究生,不背任务,单纯以调研为目的来到了各个县城考察,她根据自己的所见和思考,写成了关于县城中学教育的调研报告:《赌局与赌徒——一个县域教育生态的非典型素描》。

恶性循环

在林小英教授的报告中,直接就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什么叫教育资源?各位中学校长肯定特别清楚,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不是政府的政策,不是捐赠,而是生源。”

林小英教授认为,生源才是一所名校的基础所在。如果没有优秀的生源,那么一所学校哪怕是政府怎么支持,都无法做出成绩。

这里的生源,并非是指在县级中学上学的学生,真正起到刺激教育作用的是优秀的生源。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在义务教育阶段并不会造成学生之间太大的差距。然而,这个差距会逐渐到高中开始体现,尤其是开始准备进行高考。

对于家长,尤其是生活在县级城市的家长来说,孩子的高考无疑是一次重生,会用尽一切方法让孩子获得优秀的成绩。那么,一所优秀的高中就是首选。

林小英教授在报告中批评了家长的盲目短视:“家长把孩子看作是肩负家庭兴旺使命的木偶,在没有真正了解和过问孩子的特长和兴趣的情况下,一味地让孩子进入最好的高中,继而考入最好的大学,认为孩子如果在县中读书是最没有出息的表现。”

然而,正如同引言中所说,大城市正在张开大嘴,疯狂吞噬着周围的一切。家长们会前往城市打工,而也就会将他们的孩子送入大城市的高中。孩子们的成绩越好,家长们就越积极。在林小英教授的调查中,她所去的县中考的前100名中的85个全走了,就剩15个在本县念书。而失去了优秀生源的县级高中,怎么能够和吸收了优秀生源的学校竞争高考成绩呢?

留下的学生往往是周边农村的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复杂,父母文化水平低,无法为学生提供经济文化,甚至情感方面的支持。而这些学生天生基础薄弱,进入高中跟不上高中教师的教学速度,很快就变成了被人嫌弃的差生。

这样的学生,怎么可能帮助县级中学变成高考名校?

而更加严重的是教师的态度。城市高中,尤其是超一线城市的高中自然能够吸引名师前往,老师们就和学生们一样,上海和北京的学校待遇好,收入高,名师们在远离更需要他们、基础更弱的县级中学。

可以说,当一个教师被分配到县级中学的时候,他的目标就是一定要教出成绩,从而进入大城市任教,看起来他们会在县级中学努力工作,然而,县级中学缺少基础扎实、学习刻苦的优秀生源——这部分生源已经离开了县级中学。

这样就导致教师的努力事倍功半,学生们很难被教出成绩,这样严重挫败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林小英的报告中提到了教师此刻的心态:“当好的学生走了之后,他们就觉得反正我再怎么教,都没有办法体现我的工作价值。”

而就算是有些教师试图去改变现在的教育状况,往往也有心无力:“他们想开足高中的实验课,但化学老师没有药品;他们想在网上下载各种各样的课件,但是电脑存放在政府几年手续都下不来。”

这样就导致师资力量完全离心离德,想要认真工作的没有优秀硬件配合,而生源质量的落后让教师们失去工作的积极性。

而当地的教育部门想要改变这一切又有什么办法呢?教育部门想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可是落后的经济让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整修校舍,聘请优秀教师,购买教资,留住学生。因为县级城市的经济水平落后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因此家长们肯定是要自己的孩子离开当地。这并不是教育部门就能够改变的。

而当地的经济天生落后,这又不是分分钟可以改变,就算是想要改变也无从下手。教育部门也无法让优秀生源留下,更无法引入优秀生源。如果再加上当地的教育部门存在贪腐渎职现象的话,那么这个教育部门就更无法改变现状。

这样就变成了:义务教育中优秀的学生离开了县级中学前往城市,导致了县级中学生源变差,而差生源让教师们失去教学热情,加速了优秀教师离开县级中学的速度。而县级中学的高考成绩也就会一落千丈,进而更不吸引学生,彻底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正如报告中提到的比喻:

“假设县教育局局长与普通县中校长为一方;教师为一方;普通学生与家长为一方。当这三方一坐定,发现高中教育没法搞了,因为优秀学生都走了。这时候,这一桌牌局就处于三缺一的状态,他们等着谁来?就等着市场资源进来。教育等待资本市场的介入,这个缺口越开越大。”

破局之道

那么对于纷纷陷入这种恶性循环的县级中学,是否还存在破局之道?它的未来又将如何?

看似这是一个教育的问题,然而这却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而且这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的未来并不完全在经济发达地区,中国最需要优秀教育来改变自己生活状况的人都在这些沉默的县级城市和乡村之中。教育的本质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给予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一个改变身份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必须是平等的。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是社会资源的不平等,或者说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化导致的。大城市吸收了太多资源,而吸收了足够多的资源让它变得更加庞大,从而更加吸引周围的人,这样就逐渐拉开了和其他地区的经济基础。

而中国并非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而有些地区,譬如东北、河北这些地区被限制必须为中国维持住粮食产量,也就导致这些地区无法发展经济,被逐渐拉开距离,造成了人口流失。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的弊端,最终所有的资源都会流向顶端。而这样也就导致了阶级的鸿沟。县级中学的问题就在于资源的不平衡。

如果县级中学所在的县城拥有一样的经济实力, 那么那些学生的家长为何要将孩子带走?因此,县级中学的问题看似是生源的争夺,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的。

城市不是一个收容所,并不能收容所有的孩子。更何况现在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反而更加紧张,没有资本竞争教育资源的人们无法在城市中立足。因此,县级中学的历史使命仍旧存在,甚至更加重。就是要能够提供给当地孩子们足够的教育资源。

那么,县级中学的未来就在于扶贫政策的继续,随着东部城市的发展,注定要将部分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因此县级城市就要趁着扶贫政策的东风修筑基建,迁徙人口,平整土地等待开拓。

而当内陆城市迎来了产业转移的时候,县级城市的经济发展必然得到改善,也能够吸引周边的人口,而这些分散的农村人口汇聚到县级城市后,自然就能够将他们的孩子送到县级城市,而这些在县级城市内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学生有了基础,生源质量就能够得到改善。

因此,想要改变生源问题,重点就在于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需要政策和产业。内陆城市先天因为地理原因导致了经济落后。这不是一任领导就能够解决的,必须要国家力量的支持,中国的经济命脉与政治形势相挂钩,在中国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内陆的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逐渐开始转移。

因此,县级中学的未来并不在教育部门这边,更不在老师和学生这边,而是在国家这边。随着国家的经济政策改变,县级中学的未来也将逐渐明朗。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