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毛主席如何迈出解决香港问题的第一步?

香港问题能够妥善解决,离不开两位伟人,一是毛主席,二是邓小平。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人就对香港问题格外重视,现在已经不是清政府了,但是当

1972年,毛主席如何迈出解决香港问题的第一步?

香港问题能够妥善解决,离不开两位伟人,一是毛主席,二是邓小平。

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人就对香港问题格外重视,现在已经不是清政府了,但是当时晚清和英国签署的合约还在继续进行着,这无论放在哪个国家来说,都不是一件好受的事情。

毛主席曾多次关注香港如何回归的问题,并且也多次和国外的一些政要商讨香港应该如何回归的事情,这些都为日后我们能顺利接回香港,奠定了厚重的基础。

在1972年的时候,毛主席接到了邓小平的一封信,针对他遭到的批判,毛主席肯定了他的历史功绩,并且周总理也看出,毛主席已经在为邓小平说话了,这就意味着,重新启用,说不定马上就可以实现。

当时邓小平人在江西地区,他也明显能够感觉到,在总体的形势下,自己的自身境地也进一步好转。

周总理在写下了批语的第二天,当时的政治局会议便召开,虽没有安排邓小平后续工作的问题,但是在会后,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安排邓小平恢复组织生活,并且可以做一些调查活动。随后,邓小平开始来到江西瑞金、湖南韶山地区开始了参观和访问。

周总理在北京,一直关注着邓小平的动向,关于邓小平的出山,也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我们知道,没有毛主席和邓小平,就没有顺利回归的香港。

当时的政坛一度跌宕起伏,没有人能够意料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在这瞬息万变的情况下,一步都不敢走错。

1972年,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不仅是对于国家未来,还是对于香港问题来说,邓小平都是最合适的那一个人选。

除了毛主席之外,这一切也都在周总理的思考范围内。而在1972年,毛主席可谓是迈出了解决香港问题的第一步,至于如何迈出,且得解析一番。

这个人,为什么会是邓小平?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1946年。在那个年代,毛主席就曾经预测了日后解决香港问题的思路,他觉得,需要充分尊重香港地区的历史与现实状况,不到万不得已,还是要以和平和协商的方式作为解决。

无论是历史的契机,还是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平解决香港问题,都是最优解。因此,在1949年的时候,广州终于解放,但是到了广东与香港的交界处时,部队却停了下来。

如果当时以武力的方式强行打开香港的大门,也是非常简单的,我们没有必要去遵守晚清政府签署的条约,现在变天了。

毛主席深谋远虑,想要让新中国在世界上站住脚,那么必须要有威信。因此,放着香港不动的策略,很快让港英政府看到了希望,他们知道,对方放了自己一马,自己就需要在国际上承认新中国以及它的执政党。在毛主席眼里,这是件双赢的事情。

纵观整片大陆地区,还有很多事情没有解决,当下的重点,应该是把这些事情解决好,稳固住我们的根基。

香港已经在英国的治理下走过了半个世纪,如果突然闯入,也不利于这个地区的持续发展,因此,未来可以采取一种更为灵活的方式解决,没有必要非要真刀真枪的敢干;

此外,通过这种做法,可以笼络人心,英国不仅能看到中国执政党的气量,当地的百姓也不会去排斥,渐渐也会产生思想上的转变。因此,正是在这样的高瞻远瞩之下,新中国成立后,在资本主义国家阵营中,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而且,当时大陆地区通过香港成为了联系外界的一个通道,在和苏联关系破裂和美国对话封锁的情况下,香港对祖国内地的经济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自己也跻身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当毛主席年事已高,依旧不忘香港问题,综合国内和国际的一切考虑,这个责任,最终要是选定落在邓小平的头上。早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邓小平曾经去过香港五次。

而且在解决国家统一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就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能文能武,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且在建国以后,邓小平曾经参与和领导了很多外交活动。

在毛主席眼里,他做什么事都分得清火候,什么时候硬,什么时候软,他都能拿捏得游刃有余,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毛主席觉得他完全能够胜任收回香港的历史重托。

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终于在克服了艰难险阻后,成为了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毛主席早已定好的战略部署下,邓小平更是灵活应用,为香港问题的妥善解决注入了新的具体思路。

随后的这一切,都源于1972年。在风平浪静下确实暗流涌动,而正是在那一年,毛主席决定了邓小平的未来,也间接决定了香港的未来。

毛主席深谋远虑,邓小平运筹帷幄,终于解决了香港问题

最初的时候,毛主席就已经看出,在世界局势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之下,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势力此消彼长,可无论是谁主导着世界,都不忘了远东地区,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路,才让这片无数国家在之前的一百多年历史中饱受劫难。

因此,现在英国的实力明显没有美国强大,香港地区就是英国在远东地区的政治实力和经济实力的双重象征,现在美国也盯着中国看,那么英国和美国这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必然就存在着一些矛盾。

在过早的时候,还不如暂时放在英国手上,让他们跟美国人制衡,等到了约定的时间到了,我们也有了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可以发展,到时候再名正言顺的拿出来,当然是一步好棋。

虽然当时这种想法,遭到了国际上一些声音的批评,他们觉得新建立的中国对于帝国主义比较软。

但是毛主席却说,英国在这里并没有放多少军事力量,我们要想硬拿,那还不是如同探囊取物一般,过去有条约在,现在也是一个重要的商用通道,如果现在直接控制了它,那么对世界贸易都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几十年中,国家的高层都在一直帮助香港平稳的发展,特别是香港缺乏生活必需品、淡水资源或者工业原料时,大陆都会有一批批的商品进入到香港百姓手中,而且价格还相当低廉。

到了1972年以后,香港问题的解决,就渐渐落在了邓小平身上,往后的几年里,他也一直思考着如何妥善解决香港问题。原本按照合约,到了年头直接收回来就完事了,可是在1981年后的英国却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马岛战争后,撒切尔夫人名声高涨,国内的民众也处于民族主义高涨的时期。而中国,刚从政治内乱中走出,开始恢复经济发展没几年,总体的经济建设还处在一个非常落后的阶段。

还是那句话,弱国无外交。

在这种情况下,谈香港问题,英国又会有新一轮的不平等眼光。可是眼看着时间快到了,虽然当时英国不是很瞧得起中国,合约依旧摆在那里,不能丢了大国的尊严。

在1982年的时候,艾金斯来到了中国,看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态度,或许还有点自知之明,没想到,中国已经把这些事提上日程,必须要处理。这件事很快就超出了艾金斯的能力范围,那一年,老大撒切尔夫人来了。

面对气势逼人的英国领导人,邓小平也丝毫没有畏惧,毕竟都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我们现在占理,凭什么要害怕呢?

这次会谈,刚刚切入正题,会场的气氛马上紧张了起来,撒切尔夫人是先发制人,找到了“经济”作为突破口,她扬言说,只要把香港还回来,对香港的经济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已经彻底离不开英国了。

可是这一切都在邓小平的意料之中,他说,这次根本就不是来解决香港回归问题的,而是要解决另外两个问题,一个是香港后来如何管理,另一个是中英要保障好香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要保持着稳定。

现在,不再是清政府。现在,不再是李鸿章。这一切,也确实超乎了撒切尔夫人的意料,她也知道,不按时还回香港,将会有更多新的问题出现,这一切都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了。

邓小平早就知道,今后在收回香港后,经济肯定会有波动,这都是正常的,如果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能够建立起合作,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后来,在1997年,所有都知道,交接仪式顺利进行,“一国两制”从那天往后,一直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经历了两代领导人的不懈努力,香港问题才妥善解决。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两位伟大的领袖充足的智慧。在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就有着不同的策略,既不能硬碰硬,更不能服软。

两代领导人,缺一不可,毛主席早就意料到了香港的未来,邓小平则是一位执行者,一切转折,都发生在1972年。当毛主席决定重新启用邓小平之际。

历史在那个瞬间就已经在冥冥之中决定了,凭借邓小平的外交能力和魄力,解决好香港问题,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