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李敏心中的毛主席:柔情,疼每一个人

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虽然儿女众多,但是活下来的仅有少数几个,大多数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或去世或下落不明。在毛泽东为数不多的子女中,李敏是最

女儿李敏心中的毛主席:柔情,疼每一个人

一代伟大领袖毛泽东,虽然儿女众多,但是活下来的仅有少数几个,大多数都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或去世或下落不明。

在毛泽东为数不多的子女中,李敏是最独特的一个存在。李敏小时候由于没人照料,曾一度以为自己是孤儿,到长大后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从李敏的表述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鲜明的父亲形象。

出生在战争中的李敏

1936年,红军长征走到了陕北,在长长的队伍中,有一位怀有身孕的女性,她就是贺子珍,当时的行军条件很艰苦,别说孕妇了,连一个正常人都会感到吃力。路上还有敌人的各种轰炸,可以说危险万分。

贺子珍凭借顽强的毅力,在破旧的岗楼里生下一名女婴,因为营养不良,孩子很是瘦弱,于是毛泽东给孩子取名叫娇娇,也就是后来的李敏。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李敏的母亲离开了陕北,当时的娇娇还不满周岁。由于父亲很忙,母亲又不在身边,当时还是幼儿的娇娇吃了不少苦,先是寄养在老乡家,后来又被送到延安保育院。

每到周末,别的家长都把自己的孩子接走了,娇娇看着那些小伙伴们的家长,羡慕不已,甚至一度以为自己是个孤儿。当时的毛泽东虽然住的地方离保育院很近,但是却几乎没有时间去看孩子,那段时期正是战争最吃紧的时候。

离开陕北的贺子珍去了当时的苏联,一年后在那里生下一个可爱的男孩。不幸的是,孩子出生十个月后患病去世了,这让贺子珍心疼不已。为了安慰贺子珍的丧子之痛,再加上娇娇身边也没个贴心的人照顾,于是就决定把娇娇送到苏联去,让她回到亲生母亲的身边。

这一别,就是七年。再次回到中国的李敏,几乎不会说中国话,但是她从自己哥哥那里知道,毛泽东就是自己的父亲。回到父亲身边后,娇娇开始学习中文,这其中父亲的指导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关怀身边每一个人

毛泽东不仅对亲人,对身边的人也是充满关爱之情。在井冈山时,毛泽东见房东在大冬天穿一件单衣,细问之下对方说自己没有棉衣,毛泽东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给了对方。

在红军长征途中,有一次遇上国民党的飞机,一颗炸弹扔下来,刚好落在警卫班长头上,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战士,毛泽东流下了悲伤的眼泪,他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放在死去的警卫班长身上,还亲自用铁锹为其坟墓培土,周围的战士们都被感动的热泪盈眶。

毛泽东关心别人,有时到了忘我的地步。有一次在敌我交战中,站在指挥所里的毛泽东看到两里地开外有个战士受伤倒下了,他不顾个人安危,箭步冲出指挥所,跑到伤员身边蹲下,从自己的衣服上扯下一片布条,麻利地包扎好伤口,背起伤员就往卫生队走。

被背着的战士看着眼前的人有点面熟,但又记不起来在哪见过,毛泽东只说自己是红军,直到自己的警卫员追上来那个受伤的战士才知道实情,说什么也不让毛泽东背,于是找了一个担架抬着走。毛泽东关怀群众的事例多不胜数,在他心中,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家教严苛,希望孩子们都能做一个普通人

毛泽东对孩子要求很严苛,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什么架子,而是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普通人。

李敏女士曾经回忆她父亲说过的话,在她父亲眼中,干部子弟远比不上那些工农子弟,因为干部子弟不太能吃苦,不能吃苦就不会有太大的出息,同时他老人家也要求自己的孩子谦虚谨慎。毛泽东甚至给自己的孩子们立了规矩,任何事都要找工作人员商量着来,不许徇私舞弊,办事要公正。

李敏上了高中后有了自己喜欢的人,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父亲很是高兴,他支持恋爱自由,对于女儿也是很放心。李敏喜欢上的男生叫孔令华,是个干部子弟,但是她却对孔令华的家庭背景一无所知。

直到李敏打算要和孔令华结婚,毛泽东问起对方的家庭背景,李敏给父亲详细说了下,这门亲事就这样顺利通过了,父亲亲自为两人的婚事举办酒席。

不仅是李敏,对于女儿李讷的婚姻,毛泽东也是全力支持,对孩子们的婚姻大事从不干预,但是在一些为人处世上对孩子严加要求,不能因为是毛泽东的孩子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要走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

成亲后的李敏和丈夫住在丰泽园,一年后生了一个儿子,很是可爱,深得毛泽东喜欢。享受天伦之乐的毛泽东并没有娇惯孩子,有次李敏抱着孩子去看毛泽东,期间孩子一直大哭不止,李敏想给孩子拿个糖哄着,毛泽东说不要惯着孩子,他希望孩子能够多吃些苦,这样才能锻炼孩子。

毛泽东不止一次对身边的人说,将来自己的孩子肯定没有其他人的孩子有出息,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太优越了,没有吃过苦,但是在一般人看来,他老人家的孩子个个都是在苦难中长大的,有的为国捐躯,看见毛泽东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之严。

离开父亲,自己另立门户

生完孩子后,由于一些家庭问题,李敏和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中南海,在北京找了一个小胡同定居下来。当时的李敏没有生活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做饭,由于缺乏做饭经验,自己做的饭一般人没法入口,但是丈夫一点也不嫌弃,一脸平静地吃饭,也不曾抱怨,两人相互扶持着走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毛泽东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依靠父母,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片天地。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去实践,体验下生活的艰难与不易。李敏的做法,恰恰是秉承父亲的理想,去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现实证实了父亲的话是多么明志。之前一直吃食堂饭的李敏从做饭中感悟到了父亲的睿智,如果不是自己亲身体验,肯定不会对生活有如此深的感触。

简简单单地做一顿饭,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李敏从最简单的生炉子开始,原来生炉子也不容易,由于没有经验,木柴和煤炭放的不是位置,搞得一屋子烟,经历多次失败后,慢慢才摸到窍门。通过自己生活,李敏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也多少体会到那些贫苦人家的生活艰难。自己过日子,学会了一个钱掰成两半花,什么事都是自己摸索着来。

李敏自己生活后,终于懂得父亲的那句话,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的双手。后来,历史发生了一些变动,在那些大运动中,李敏时刻谨记父亲的教导,凭着自己的毅力坚持下来。

秉持父亲教诲,做一个普通人

李敏和李讷都是在毛泽东身边长大的孩子,她们听从父亲的教导,做一个平凡人,事实上她们也做到了。

李敏自从搬出父亲的住所后,就开始了自己的独立生活。虽然一开始很辛苦,但是李敏还是坚持了下来,她生活朴素,做事低调,完全秉承了父亲的教导。

毛泽东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开国领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父亲。虽然他担负着国家重任,但是和天下父母一样,他也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没有一味地溺爱,而是给他们做精神上的指导,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生活。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过 养尊处优的生活,在他的眼中,能吃苦的孩子才能有大出息。

毛泽东的成就,不仅在国家建设上,他还教导出了优秀的儿女。他的儿女们始终谨记父亲的教导,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从李敏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慈祥和蔼的父亲形象,他为儿女长远规划,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艰苦朴素,这种眼界与见识,是一个父亲留给孩子最好的精神礼物。李敏和妹妹李讷,经历了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后,依然能够平静地面对当下的环境,她们宠辱不惊,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遗风。

曾经被捧在掌心的李敏,也曾下到基层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她始终谨记父亲的话,与人民群众搞好关系,肯吃苦,什么事都是靠自己,这种认真的学习精神令人敬佩。

父爱如山,李敏回到父亲身边后,在父亲的关爱下,收获了很多幸福。父亲的角色是没有人可以代替的,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也是任何障碍所不能阻隔的。刚回中国时的李敏不会说中文,父亲将自己的女儿称为“洋宝贝”,从亲昵的称呼可以看出父亲对李敏的疼爱。

毛泽东,这是一个伟人,也是一位平凡的父亲。身上的重担让毛泽东无法顾及自己身边的儿女,但是他对女儿的爱和天下父亲都是一样的。只是他不能像一个平凡的父亲那样,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能够陪孩子度过每个重要的人生阶段,但是他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在他的眼里,给孩子一时的宠爱,不及给他一生的教导。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身为父母的李敏肯定也体会到了父亲当初的良苦用心,父亲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他们。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