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年轻时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为何后来却说“武侯之帅才有限”

说起古代的军事家,我们一定能想到很多历史人物。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在四大名著当中唯一一个军事历史题材的著作《三国演义》。在三国

朱德年轻时对诸葛亮的评价很高,为何后来却说“武侯之帅才有限”

说起古代的军事家,我们一定能想到很多历史人物。但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先想到的一定是在四大名著当中唯一一个军事历史题材的著作《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有太多能臣猛将值得称道,而最为人称道的人物恐怕就要数蜀国谋士诸葛亮了。

或许很多人觉得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毕竟三国中让人津津有味的人物太多了,因为见仁见智已经让我们产生了过多的讨论。但如果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出发,诸葛亮这个人物是在三国当中最亮眼的。

早在我党还没有成立的时候,朱德元帅是和蔡锷将军在一起经历过北伐的。而在北伐路上奉命入川争取杨森部的时候,朱德就已经拜谒过诸葛亮的武侯祠了。正如当时怀揣报国之心的诸葛亮一样,朱德当时也被武侯祠里诸葛亮的故事感动。

还即兴地撰写过一个对联:千古文笔出师表,一腔忠义八阵图

可见年轻的朱德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觉得武侯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是自己对革命的最终理想。可等到朱总司令再次评价诸葛亮的时候,却只留下了三句非常低的评语:

“所以败也,不容将何能克敌?亮、备之不成事也在此”

在很多人眼中,头脑聪明智谋深远的人更受大众喜欢。同时那些在战争中发挥出决策作用并且算无遗策的人物,更是受到大众的追捧。而作为新中国的朱德元帅其战略胆识和对于敌我双方战略态势的把握,其实要超过很多同期加入我党我军的其他元帅的。而且因为其一直都处于我党军事方面的决策者的位置,所以对于历史上的军事决策者的评价可以说是拥有资格的。

而《三国演义》当中的诸葛亮这个人物,其实朱总司令的前期评价是非常高的。因为当时的朱德也非常年轻,同时也没有站在一个战略决策者的位置上思考军事决策问题。所以年轻的朱老总只是以一个军人的角度去看待诸葛亮,欣赏他鞠躬尽瘁的报国情怀,佩服他一直忠心地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的义气。

但是当朱老总在其经历了近代的各种革命斗争之后,他忽然明白了诸葛亮其实并不是一个非常有指挥帅才的人物,反而觉得武侯“不容将,所以败”。这样的评价其实是有朱老总的一番道理的。要知道作为一个军事决策者首要的任务并不是上阵杀敌,甚至不是谋划军事行动的方案。而是在体现在大战略的攻防推演和指挥用人上。

诸葛亮虽然拥有隆中之对、行八卦阵、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等等对付敌军的策略和计算,但是他缺乏的是在选将用人上的考量。很多人觉得诸葛亮能够准确地识人断势,但实际上在他一生对曹魏和东吴两大阵营的战争中却屡次显现出其不会用人选将的缺点。

就在任用关羽的几次战役当中,他就完全是没有从战略获胜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例如赤壁之战明明知道关羽与曹操之间有私交,却还在华容道上安排关羽来堵截这关键的一关,致使曹操顺利地逃离华容道留下了后患。

其实在华容道上挑选任何一个蜀汉当时的大将与关羽对调,曹操都跑不了。他却只是思考关羽的骄傲和曹操的气数未尽这样的方向,并没有思考作为一军之帅的责任和使命。

而在一出岐山时任用马谡的问题上,他明知道马谡爱夸夸其谈,缺乏实战经验。却依然让他去守街亭这么重要的位置,导致全军被围最后功败垂成。所以朱老总评价诸葛亮不能容将还是非常准确的。

“武侯之帅才有限”

朱老总第二个评价则是尖锐地提出,诸葛亮对于整体战争形势和战略态势判断的失误。实际上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很多战役上都与三国时蜀汉所面对的情况相似。比如敌众我寡而且身在腹地,比如良将很多却各自拥有特点,比如军事装备和后勤补给很差等等。

而我军在当时的战略战役方向上则有着很明确的目标,同时也有着对下一步战役如何进行有所规划,进而才能够无往不利。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这样的战略整体规划,同时在情况出现问题时也没有变通的措施。首先在隆中对中,诸葛亮给刘备进行势力态势的分析时非常明确。蜀汉当时的情况是没有足够丰腴的地盘,同时也没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所以才会想到借荆州,取益州这样的策略。虽然规划得很好,但却没有思考在三方博弈当中态势出现转折之后的计策。所以说诸葛亮算无遗策,评价有些过高了。

三国的故事中,蜀汉的情况也是有所转折的。曹魏拥有了百万大军之后,蜀汉和东吴其实非常明白只有联合抗曹才能都有出路,而联合抗曹的赤壁之战打得也是异常顺利的。但是当曹操被打得退回北方时,三国之间的主要矛盾就是蜀汉和东吴之间对于荆州的问题上了。

而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却一直都没有一个解决的好办法。只是一味地扩大部队想要夺取益州,最后虽然益州得了,却失了荆州。

朱老总觉得浅读三国的人们并不能够认清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大失误,所以才会将诸葛亮的帅才神话。在诸葛亮的战略计划当中,益州和荆州都是必要条件。夺取益州是为了蜀汉能在三国争霸时拥有良好的大后方,这有点像是我党所掌握的延安陕北地区。

而荆州在整个战略当中是攻伐全国的战略要冲,没有了荆州等于失去了北上攻伐曹魏,南下平定东吴的战略通道。而且诸葛亮还和刘备之间没有达成良好的君臣沟通,形成统一的战略意见。最终使得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这样的私仇,上升到了整体的军事战略之上。

而这时的蜀汉其实是拥有百万军队的,完全可以利用给关羽报仇的机会打一场重新占领荆州的战争。诸葛亮也完全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刘备指挥百万蜀汉将士打好这一仗。

可在刘备出征东吴的时候,诸葛亮却因为战略意见不统一没有在刘备身边辅佐。导致刘备中计被陆逊火烧联营,失去了唯一的一次夺回荆州的大好机会。所以朱老总评价诸葛亮帅才有限,其实是非常准确的评价。

“亮忌才”

或许有些人依然觉得朱德元帅对于诸葛亮在帅才和用人上的评价有失公允,毕竟在赵云和张飞等大将的使用上,诸葛亮还是非常准确的。同时在整个隆中对中的计划和策略判断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战略失误。

但是朱老总评价诸葛亮非常准确的一点就是在“忌才”这一点上。很多人听到这样的评价会非常不理解,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啊?但实际上,在历史上的诸葛亮是真的有“忌才”这样的缺点的。

首先蜀汉在得到益州之后,刘备白帝城托孤让诸葛亮全权决定蜀汉内外两政事宜。而这时的蜀汉阵营当中其实是分成三股势力的,一方面是在荆州征战时的老班底,第二方面是刚刚收于囊下的益州文武,第三方面是则是没有什么存在感的东川人。

这三个方面的人物其实在蜀汉阵营当中是有所嫌隙的。尤其是作为益州派的托孤大臣李严,其管理内政的能力并不输于诸葛亮。

但诸葛亮非常不信任李严这样的益州臣子,生怕他们掌握了朝廷内政之后会篡夺益州大权,使得蜀汉大业付诸东流。但实际上,在内政上的识人善用,刘备的能力要高于诸葛亮。既然刘备能够在死前将李严作为托孤大臣任用,那么就说明李严是非常忠于蜀汉的。

更何况诸葛亮一方面要外出征战,另一方面还要把握内政在军事战略上就做不到同时兼顾。这才致使六出祁山无功而返的局面。

同时诸葛亮自身还有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就是“事必躬亲”。要知道就算是现代企业管理当中,也非常忌讳领导不能放权。下属们只能听令行事却不能拥有思考的机会,这使得最终造成了“蜀中无大将”这样的情况出现。

因为对于将领和优秀后辈的培养其实在长期战争当中是非常关键的。而诸葛亮的做法使得很多将领不能发挥自己真正的优势,更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反观我军在近代战役当中,党中央就非常重视放权管理。淮海战役前后,党中央对于淮海前线的战事非常重视。同时也非常明白中原战局的胜利对我党的重要性。而党中央就非常开明地任用粟裕将军独自思考淮海战役的打法与战局把控。甚至毛主席和朱老总还亲自发电称“在中原的战事上,中央绝不遥治,所有决策都由粟裕和陈毅来决定。”

可见朱老总对于诸葛亮忌才这样的评价是直指问题的关键。而这诸葛亮这三个方面的问题也带给了我党领导人在军事战略和任用将领上的思考,避免了再次犯下诸葛亮曾经犯下的错误,使得我党可以在战争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