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穷人的孩子,正在被手机废掉
有人说,农村孩子要想出人头地非常不容易。这话并不难理解,有一部分农村娃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刻苦努力,靠寒窗苦读十多年终于考上一
有人说,农村孩子要想出人头地非常不容易。这话并不难理解,有一部分农村娃希望通过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刻苦努力,靠寒窗苦读十多年终于考上一个还不错的大学,大学四年依旧勤奋,终于靠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换得城里的一席之地。
但在中国更多贫困边远的山区,“读书无用论”一直肆虐。特别是在一些几代人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或者父母虽然外出打工,也是在临近的县城或三线小城市,做着最底层最基础靠体力挣钱的工作。
他们根本无法想象,自己孩子和城里孩子差距的鸿沟——并不仅仅是读书好、有钱花这么简单。
当然城里的孩子也分上中下层,但总体来说,他们无论是社交能力,思想观念,眼界见识等方面都是农村孩子远不能及的。这种教育不平等现象背后最大的不平等其实是信息的不对称。当然,这种不平衡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
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的快捷,令一切沟通都变得迅速起来,信息的传播之家,是利弊的两面向,稚嫩的孩子本该单纯活泼,却在手机的“支配”下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中国穷人的孩子们,正在被手机废掉。他们在不够有力的引导管束之下,让自己沉溺于手机之中。
精神空虚的留守儿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底,中国农村青少年网民数量约为7921万。
该电影《米花之味》讲述了一个外出务工的母亲返回家乡云南省临沧的一个边境傣寨,和她年幼的女儿之间有陌生、疏离到互相理解、和解的故事。影片向观众展示了一系列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和碰撞。
一群孩子在缅寺捧着手机蹭wifi,打工归来的喃杭的母亲为了让孩子回家把缅寺的电闸拉了,孩子们只注意手中的游戏卡住的时候,喃杭的母亲说了一句“佛祖要睡觉了”——诸如幽默感又接地气的台词,笑完之后发人深省。
影片中出来的当今中国偏远地区农村的真实情况:随着国家的扶贫力量深入到各个角落,这些山村的孩子大多也不用为衣食温饱发愁,但是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他们也并不爱读书,也并不向往大城市。
如今手机也不是什么奢侈物品,农村经济条件尚可的家庭,父母也经不住孩子的哭闹,人手一台手机也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城里人以为乡下儿童或者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其实更多的时候是被手机游戏所替代。
片子中边境寨子的小孩,他们可能普通话都说不好,也背不出几个英语单词、不会解数学题,但是聚在一起“吃鸡”、半夜三更还在“鞍刀咆哮”、“血战到底”……
做什么都没有专注力,不喜欢上学读书,不愿意好好写作业,也没有耐心跟长辈聊天,但是打游戏的能一坐几个小时。
吃饭睡觉打游戏,没有家长管束的他们肆意地玩乐。青少年自制力本就比较差,留守儿童们缺少父母的关爱,本就自卑、敏感、精神空虚、性格叛逆,再加上这个年龄模仿力强,同龄人之间相互影响,攀比之风盛行。
最关键的问题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匮乏,娱乐生活单调乏味,不像城里的孩子每天放学之后还有补习班,周末可能还得参加各种兴趣爱好班,农村地区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孩子们有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这些时间该如何打发?
别说青少年,连他们的父母都觉得“闷得慌”,妇女们除了干活就是坐在一块家长里短、跳跳广场舞,男人们就约一起喝酒、打游戏。大人尚且如此,怎么指望青少年有很好的自制力。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现状,农村和城市的两极分化非常明显,尤其中西部地区,当城里的家长想尽办法为孩子择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一所更好的中小学时候,农村的父母还仅此停留在希望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程度;
当城里的学校早已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开发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的时候,农村的学校因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的局限,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
如今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农村的年轻父母,趁着身强体壮到城市出卖体力,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看。
父母隔代教育本身就存在着问题,年老体弱的祖父母,只能照顾儿童衣食住行,即使是较为年轻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的文化素养不高,对儿童的教育参与积极性不高,只能被动配合学校,甚至都难以配合。
父母没有出远门进城务工,而就在家附近工作的家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吗?事实可能不是那么简单。
在城市,九年义务教育早已普及,有的地方十二年教育都普及了,但在一些农村地区,甚至还有00后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使是勉强完成的,也是因为留级制度的取消,勉强混到一个毕业证。
“数学题不会做没关系,长大以后实际运用中就会了。”
“早点休息,好不及格也没关系,反正都能混个毕业证。”
在边境少数民族的村寨,85后、90后的父母对00后的子女依旧是处于这种“放养”模式。问起父母的教育程度:
“我们只是小学生。”
“上学的时候经常只考二三十分,没及格过。”
“这些东西学了有什么用,我买个菜不需要这么复杂的数学。”
不用怀疑,这是如今边陲农村当下的处境,大部分家庭可能没有电脑,因为他们日常的工作用不到电脑,也没有想过买一台电脑来给孩子学习,但是人手一部手机。父母即使没有外出务工,每天干活归来,茶余饭后也是拿着手机打游戏,要么就出去喝酒。
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行为和心理也没有得到适合的引导,如果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出现认知的不足和偏差,养成一些坏毛病,比如撒谎、小偷小摸。
父母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夫妻关系等影响到下一代的见识和品质,父母读书的时候成绩差,对下一代的教育也不上心,始终灌输读书无用论此恶性循环,能靠自觉走出大山的已是凤毛麟角,即使在城里扎根,原生家庭的影响也会成为他们与城市同龄人竞争的瓶颈。
父母的见识、眼界潜移默化的影响到下一代。而且真正好的教育,不仅只是读书,人生格局高的父母,也知道并不是只有上学这一种可能。
也有从农村出来没有学历但最终在城里混的立锥之地的人,他们学历不如人然而有野心、自信和吃苦耐劳。绝不是大好的时光整体刷手机、打游戏,从虚拟的世界寻找一点成就感。
“读书无用”的短视
读书对很多人来说都不是一件简单快乐的事情。进入学校意味着你每天要重复一样的生活,每天放学都有作业。如果要想学习好,可能没有时间出去玩,也没有时间刷短视频、打游戏。
但是日后他们就会发现,读书并不是无用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靠读书来改变人生命运,可能是最有效而且成本最低的一种方式。
中科院曾经做过一份调查,发现越贫穷的地方越认同“读书无用”。在农村,贫困层的认同度有62.32%,中间层的认同度有37.24%,而年收入1万元以下的村庄,贫困层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
他们以为早早地离开学校,感受赚钱带来的快意是一种骄傲,他们嘲笑还在读书的同伴,家长们也认为尤其是女孩子,读再多的书也是要嫁人的……但是有人熬过读书的苦,混到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就会发现在乡村中普遍流行的“读书无用论”是一种短视的骗局。
有些短视的家长,用北大卖猪肉的陆步轩做例子,说是北大毕业,也不过是卖猪肉。但这些家长可能不知道,他早就靠着卖猪肉身家过亿了。也有人用高中辍学的韩寒做例子,但却没有看到,韩寒拒绝的只是学校,而不是学习。
人生或许有很多种可能,读书绝对不是唯一的上升出路,但是终身学习的意识却是最宝贵的财富。无论哪个行业,能混出成就的人,一定不是固步自封,坐吃山空的。读书不行,并不意味着学习能力不行。
当然,如今互联网的普及,也并不可能让农村退回到没有电,没有网的时代,重要的应该是正确的引导。家长自身文化素养的欠缺,也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弥补的。
比如很多村寨中建立的社工服务站,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社工们,能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活动,能够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良好的沟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帮助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提高。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