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62年,中国死守阿克塞钦,对收复藏南问题的影响
2020年,中印边境问题再起,吸引世界目光。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度军队再次违背承诺,公然越过实际控制线,对中方部队发动
2020年,中印边境问题再起,吸引世界目光。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度军队再次违背承诺,公然越过实际控制线,对中方部队发动挑衅攻击,从而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其实,这并非中印之间第一次发生所谓的冲突矛盾。自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以来,两国就一直在边境问题上争执不断并多次发生冲突对峙。
或许,有朋友会问,明明中国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已经取得完全胜利,为什么两国边境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为什么中国在当时战胜的情况下会选择回撤,作出“放弃”藏南,死守阿克塞钦的决定?
今天,笔者就将带着大家一起深挖中印边境争端背后的故事,明白中国一系列决定背后的秘密。浅析1962年,中国死守阿克塞钦的原因,能够了解其中行为对于收复藏南问题的影响。
一、中印领土争端的来龙去脉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目前中印领土争端的基本情况。中印边境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分别长600公里、450公里、650公里,每段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争议,争议总面积达12.5万平方公里。
其中,东段争议面积最大,约为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省大小,主要涉及我国的藏南地区,目前均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之下;
西段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即我国新疆、西藏和印度达拉克、喜玛捷尔的接壤处,著名的阿克塞钦地区就在这一块,是西藏通完新疆的必经之路,目前是由中国实际控制;
中段争议领土则相对较小,约为2000平方公里,大小约为一个深圳市,目前也是在印度的实际控制下。
那么,中印领土争端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其实,在历史上,中印两国间从未划定过边界线,只是两国人民在长期相处中按照各自管辖范围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的边界线,即以当时人民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等为界。
千百年来,本相安无事的两国边界地区,正是因为英国人到来,才变得纷争不断。17世纪起,英国人进入印度洋,开始构建其东方殖民体系,并在19世纪征服整个印度后,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张。
中印边界争端的“罪恶源头”就是19、20世纪两个英国人在地图上搞出来两条非法无效线——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
“麦克马洪线”问题其实是始于英国对西藏的侵略。20世纪初,英国在占领印度后又向北扩张,企图将西藏纳入其势力范围,使其变成在英控制下的独立缓冲国。
因此,1888年和1903年,他们先后发动两次侵藏战争,又在西藏地区煽动部分藏人开展“分裂独立”活动,并于1913年一手策划举行了分裂中国西藏的西姆拉会议。
在该会议中,英国背着中国政府,欺骗当时我国的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私自在地图上画了一条线,把我国喜马拉雅山麓以南的藏南地区9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一个浙江省的面积,划归给了印度。这也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而英国人也有点“做贼心虚”,因此这条线划定后,一直没有被公诸于世。直到20世纪40年代,“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大片领土,仍处于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因此,中国的历届政府一直严正声明不会承认所谓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同样的,“约翰逊线”也是这么诞生的。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测绘军官约翰逊到中国新疆探险,私自将3万平方公里的阿克塞钦地区,在地图上画进了英属印度的属地内,但从始至终并未获得中国方面的承认。
从这段历史由来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这两条所谓的“边界线”从诞生之初就不具备任何合法性和合理性。因为,从国际法角度,一国私自划线或者与当地政府达成的所谓边界协定是绝对不能成为两国边界认定的合法依据。
然而后来的印度政府却抓住这些所谓的“历史依据”大耍无赖,声称对“麦克马洪线”以南及阿克塞钦地区拥有主权,并不顾中国政府关于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的合理主张,多次武力挑衅,侵略扩张。
特别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种情况越发严重。1959年8月25日,印军公然侵入我国境内的朗久村,向我们的边防部队猛烈开火,致使我军被迫自卫还击。9月,他们又挑起喀山口事件,向我们的边防巡逻队发动武装进攻,我军再次被迫自卫还击。
二、印度为何如此嚣张?
或许有人会问,是谁给了这群印度人勇气,竟敢如此嚣张?要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要我们联系当时的背景环境。
首先,在国际层面上,美苏两国与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支持与默认,是促使印度顽固坚持这种对外扩张政策、不断侵占中国领土的主要原因。当时,中国的外交处境可以说是极为困难。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朝鲜战争认识到了新中国的力量,正以禁运和制裁等方式在国际上封锁中国。而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老大哥”又因为意识形态分歧等原因,不断向中国施压,双方关系濒临破灭。
因此,以美苏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出于各自利益,在中印边境争端问题上采取了积极支持或默认的态度,鼓励印度与中国对抗,并给予印度大量的经济军事援助, 加快了其以武力蚕食、侵占中国领土的步伐。
其次,在国内层面上,两国严峻的国内政治经济情况和对形势的错误判断,也是促使印度政府坚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不断侵占中国领土的重要因素。
从六十年代开始,印度国内的矛盾日益激化:孟买的锡克族人和东北部的那加族人要求建邦和分治;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克什米尔问题尚未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又不容乐观。
因此,印度政府利用中印边界问题,不断制造中印冲突,企图煽动民族主义情绪,转嫁国内这种政治经济危机。
而当时中国也正好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经济发展较为困难,国力可以说降到建国后最低点,这也更加剧了印度领土扩张野心的膨胀,想要借机趁火打劫,在边境问题争取更多利益。
1962年,面对印度军队长期不断挑衅并入侵我国边境地区的行为,中国终于决定进行自卫反击,也就是史上著名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在1962年10月20日,中国边防军开始向盘踞在克节朗地区等地的印军发动进攻,仅用一天时间,我们便收复了被印度侵占的中国领土。11月14日,我军更是用了3天时间攻占印度查库,直逼印度首都新德里。
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中国就取得了重大胜利,在东段直接进到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以南靠近中印传统习惯线附近地区,在西段也清除了印军全部入侵据点,不仅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也沉重打击了印度侵略者和国际反华势力的嚣张气焰。
然而,就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国家提心吊胆、焦头烂额之际,中国政府却突然宣布要从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并且后撤。
这一决定几乎令当时所有人吃惊不已,因为世界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因为这完全是个“赔本买卖”,很有可能会使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取得的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消失。
三、中国为何“放弃”藏南地区?
那么,为什么中国要在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之际,突然选择撤军,并放弃“藏南地区”呢?其实,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分析,并不难找到答案。
首先,中国关于此次边境战争的目的决定了这一回撤行为。中国选择在“内外交困”之际发动此次中印边境战争,一共有3个政治目的:
首先是为了教训印度而非占领争议领土,因而整个战争过程当中,中国都釆取了速战速决的方式。
其次是向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以及全世界表明中国的实力,尽管经历了3年的国内困难,但中国并没有垮掉。
最后是为了警告印度和达赖不要企图在西藏问题上再做什么手脚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
所以,在取得重大胜利后,当时的中国政府认为,我们已经达到这三个目的,因而毫不恋战,积极撤回,为之后的和平谈判奠定基础。
其次,藏南的地理位置促使中国不得不做出这一决定。虽然藏南地势低,气候宜人,各种资源异常丰富,是西藏最富饶的地区,但也正是因为其处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势平缓,对面便是印度大平原,可谓易攻难守。如若面对印度集结全国军力反扑,其后果可想而知。
而且,当时我们在藏南地区也仅仅是占了一些战略城镇和要地,绝大部分地区还未涉入,如果我们真的想要控制藏南,派兵去把这些地方并守起来,不仅对当时的军力挑战极大,同时成功把守的可能性也极低。
因此,从战略价值角度来看,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占领藏南的意义确实不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后勤补给问题。本身西藏高原气候恶劣,冬季寒冷漫长,就已经给军队后勤补给带来极大挑战,如若我们当时选择坚守在那里,等到11月底开始大雪封山,这些留在藏南的部队将极有可能变成孤军。
要知道,西藏地形之恶劣即使放在今日也是一个大难题,更何况那个时候,我们一没有修筑可以翻越崇山峻岭的物资运输道路,二没有能够满足喜马拉雅山的空中战略物资运输线和运输能力,战争所需用到的枪弹及粮食资源,都是靠后方的人民车拉肩扛才勉强维持的。
据不完全统计,仅为了满足边防部队在这一个月的战争物资供应需求,我们就已调集汽车200余台、民工28万余人昼夜不停运了2月囤积的物资。
甚至,当时为了在高原运送物资,我们还从全国征集了十几万牲畜,但战争还没打满两个月,就已经有一半的牲畜累死在了路上。所以,从军队后勤补给和整体局势的角度来说,“放弃”藏南实属无奈之举。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如果结合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况,“放弃”藏南既是无奈之举,也是最明智的选择。
四、中国缘何死守阿克塞钦?
虽然迫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中国暂时退出藏南地区。但在阿克塞钦问题上,中国可谓“咬定青山不放松”,寸土不让,毫不妥协。这背后又有着怎么的战略考量呢?
阿克塞钦位于昆仑山南侧,东起界山大坂,南达空喀山口,西至喀喇昆仑山口,北达大红柳滩的封闭性盆地,总面积约为3.35万平方公里。党和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这一地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首先,阿克塞钦所在地区拥有丰富的金银等贵金属和铅锌等矿产资源,其中最令人瞩目的便是近年发现的全球第二大非硫化物锌(铅)矿床——“火烧云铅锌矿”。这些自然资源如果能得到有效开发,必将为我国国家工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其次,从边疆稳定角度看。阿克塞钦扼直接守新疆、西藏两大边疆省份的交通要道。不仅是两地商旅民众往来的必由之路,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上后元准葛尔大军及蒙古军等就都从此进藏。早在清代雍正时期,中央政府就开始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此地。所以,如果阿克塞钦沦陷,中国西部边疆省份的陆上联络渠道将彻底断裂,中国的边疆稳定的大局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五、扼守阿克塞钦对解决“藏南问题”的意义
在国际政治理论中,一直有个说法十分流行,即 “麦金德”的中心地带。它也能很好地解释阿克塞钦的重要性。这个说法源于由20世纪英国著名的地缘专家——麦金德提出的陆权论思想。
在他看来,世界是由几个岛组成的,其中亚欧非三洲所在的大陆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是世界经济政治力量最集中的地区,而东欧又是亚欧大陆的中心,因此如果谁统治东欧,谁就控制了心脏地带;谁统治了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而我国新藏地区就处于这个心脏地带的范围内,这也就是为什么各个世界大国及印度等周边国家不断想插手这个地区。反过来讲,一旦丢失阿克塞钦,中国“藏南问题”的解决将化为泡影。
阿克塞钦作为一个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地,是整个中亚地区的战略制高点。控制该处,就相当于获得了俯瞰新德里等印度北部大城市的战略优势。也可以说是在印度头顶上悬了一把“达摩克里斯宝剑”。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只要我国牢牢占据这一高地,无论印度如何在边境挑衅,其整体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之所以能够有效控制阿克塞钦,离不开先辈们“荜露蓝蒌”修筑的一条重要交通线——新藏公路。
与鼎鼎大名的“青藏铁路”相比,这条公路显得寂寂无名。但就是这么一条1455公里的普通公路,保障了人员和后勤补给能够源源不断输往阿克塞钦。这条公路也被印度视为“眼中钉”,多次挑起争端意欲摧毁之,但都受到了人民解放军的有力回击。
1984年印军就曾发动攻势,抢占了阿克塞钦附近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星峡冰川大部,对中国乃至中巴(巴基斯坦)的地缘战略利益都构成了严重威胁。因为,如果阿克塞钦一旦被印度夺占,这一带的争议地区就会全部落入印度手中,中国将彻底丧失边界谈判的主动权。
而一旦中国的新疆-西藏公路被拦腰切断,阿里地区也将孤立无援,陷入不攻自破的境地。更要紧的是,阿克塞钦地区还与中印边界问题的中段和西段以及中巴关系产生连带影响。
一旦丢失阿克塞钦,中国将完全丧失中段边境对敌斗争的条件和依托;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界也将名存实亡,不仅中巴两国的战略协同将遭到破坏,印军还会对巴基斯坦形成地理上的居高临下的优势。
一言蔽之,对阿克塞钦的牢牢把控,可以牵制印度大量的军事力量资源、制约其中国西藏地区的进一步非法扩张、还为中国进一步将印度驱逐出我国藏南,提供了“战略支点”。
在未来,作为该地区的主权国,我们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民族情绪、短期利益所左右,灵活运用阿克塞钦的巨大地缘战略价值,这也将为我们在中印边界谈判中掌握更多主动权,从而推动边界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六、结束语
在写这篇文章时,笔者也看到网上有人说,当今世界需要和平和发展,和周边国家更应和睦相处,所以我们能让则让,像阿克塞钦这些地区,就直接放弃给印度吧。笔者只能说,这些人还是过于天真。
和平与发展虽是当今时代主流,但世界本质却从未改变,依然还是弱肉强食的丛林。在这个丛林里,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上一秒和你称兄道弟的朋友,下一秒很可能就会在你背后插刀。
所以,任何时候,我们的国家利益都应放在首位,特别是在边界问题上, 我们更要有清楚的认识,属于我们的土地一分都不能让,属于我们的战略优势一分都不能弃,否则将后患无穷。
参考文献
[1]曾皓:《中印边界争端中的西藏因素》,载《中国藏学》,2020年第3期
[2]刘颖玮:《中印边境战争起因剖析》,载《军事历史》,1998年第5期
[3]李安平:《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溯源及现代启示术》,载《军事历史》,2017年第1期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