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印度右中国,大国夹缝中的尼泊尔,女总统班达里如何抉择?
尼泊尔联邦共和国,这个位于南亚大陆上的内陆国家,被中国和印度夹在了中间。作为亚洲两大国家的近邻,尼泊尔这样的小国,一直承受着大国夹缝中的压力
尼泊尔联邦共和国,这个位于南亚大陆上的内陆国家,被中国和印度夹在了中间。作为亚洲两大国家的近邻,尼泊尔这样的小国,一直承受着大国夹缝中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中印在南亚地区的政治和军事对峙,加速了地区的紧张形势。
左边是虎视眈眈的印度,右边是实力崛起的中国,在大国夹缝中的尼泊尔,女总统班达里又将会在这左邻右舍中作出何种选择?
一、来自印度的威胁
尼泊尔境内,有超过80%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从宗教影响力来看,似乎尼泊尔和印度更为亲近,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地缘政治上看,尼泊尔被印度从三面包围,这样的地缘结构,也让印度牢牢地牵制住了尼泊尔的对外发展路径,使得尼泊尔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一方面是军事上的威胁。出于边界领土的争端,2015年印度就对尼泊尔实施了长达五个月的封锁,印度单方面的“霸道行为”彻底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同时封锁的举动也让尼泊尔方面意识到了印度蚕食尼泊尔的危险意图。
班达里上台后,对印度方面的态度也愈发强烈,作为推翻王室的主力,班达里十分信奉用“拳头说话”,在边境问题上态度十分坚决,通过不断加强边境线上的军事对峙来打击印度侵占尼泊尔的信心。
事实上,2020年爆发的尼泊尔和印度的军事冲突,也确实让印度方面吃了血亏,并且立即转变了之前的强硬态度,转而向尼泊尔示好。
从军事上的危机来看,班达里不会选择拉起印度的手,毕竟国家的领土的三面,都有可能成为印度进攻和打击的方向,如果放松对印度的警惕,转而和印度友好,难免会防不住印度蠢蠢欲动的野心。
另一方面是经济上的牵制,作为南亚大陆的最大国家,印度一直希望能成为南亚区域的经济霸主,成为经济交流的主导者。
尼泊尔尽管经济不发达,甚至一度成为最为贫困的国家之一,但也不妨碍印度想控制尼泊尔经济的野心,希望控制尼泊尔的对外贸易,占据市场来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
班达里对于印度这方面的野心一直十分警惕,如今的尼泊尔正在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放弃农业结构的同时,大力推动旅游业和对外贸易,如果这两大方面一旦被印度控制,就会对尼泊尔造成致命的打击。因此,从这方面而言,尼泊尔也不会选择靠近印度。
除此之外,印度不断加强对尼泊尔的威胁和控制,更重要的因素在于牵制中国。作为连接南亚和东亚的关键地带,尼泊尔在中国的经济政策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近年来不断和中国爆发冲突的印度方面,自然想通过压迫尼泊尔方面来达到牵制中国的目的。
首先,从地缘政治上看,尼泊尔确实是中国抵御印度的前哨站,面对喜马拉雅天险,只要尼泊尔方面能抵御印度的侵袭,就能为中国方面换来更大的安宁。反之,如果尼泊尔被印度所控制,则会让印度形成从高到下对中国的高度威胁。
印度方面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战略意图,才不断加紧了对尼泊尔的压迫和打击。
综合军事的威胁,经济上的控制以及对中国的牵制,尼泊尔也深知印度的邪恶用心。班达里在对印度的立场上很明确,目的便是摆脱影响、解除威胁,独立自主,从这几个方面来看,班达里不会将宝押在印度身上。
二、来自中国的支持
作为共产主义战线上的战友,中国和尼泊尔有着超乎寻常的“阶级友谊”。
尼泊尔共产党在合并了尼共(联)和尼共(毛)之后,两派的政策已经得到统一,值得一提的是尼共(毛),1995年3月,在普拉昌达的带领下,发动了“人民战争”,并再一次地明确了革命道路。
即通过夺取地方政权建立根据地,粉碎封建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最后建立中央一级的新民主主义政权,走持久人民战争的路线,并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
这个革命路线,特别是农村包围城市的理念,来自于毛主席思想,尼共(毛)在路线和纲领上完全学习了毛主席思想,而尼共(联)的理念是直接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质上,两个党派均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尼泊尔化诠释。虽然他们以自己的革命纲领来领导不同的革命方向,但两个共产党政党,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便是建立共产党领导政权。
班达里的丈夫马丹是尼共(马列)的早期创始人之一,她从政的经历也深受马丹理念的影响。
自执政之后,班达里的执政路线、理念也更靠近自己的邻居——中国。
实际上,同为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两国在意识形态上都选择坚定地站在一起。中国在这几年来也加大了对尼泊尔的支持力度,不管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经济援助上都投入了相当大的成本。
在中国的支持下,尼泊尔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外贸易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军事领域上,由于中国的背后影响力,班达里面对印度的威胁时,也有了更充足的信心。
同时,中国在中印边境上,对印度的不断施压和打击,也从客观上缓解了尼泊尔的紧张局面,使得尼泊尔能从容不迫地对入侵的印度势力进行重点打击。
中国的支持,加速了尼泊尔的发展,也给尼泊尔带来了更为安全、稳定的局势,尽管历史上双方就珠峰的归属有过争议,但是一分为二的方案也给两国换来了长久的稳定。同为喜马拉雅山脉下的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更多的合作理由。
班达里,其实早就有了自己的选择。
三、中印之间的选择
班达里在中印之间有着很明确的倾向性,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选择中国更为符合尼泊尔的发展之路。
首先是两国立场上,印度更主张控制尼泊尔,不管是军事还是经济层面上,印度对尼泊尔的态度一直保持咄咄逼人的架势,这让尼泊尔愈发远离印度,而反观中国方面,不管是在经济还是交通上,都在加大对尼泊尔的援建力度,获得尼泊尔方面的好感和支持;
其次是在市场潜力方面,印度和中国都拥有庞大的人口市场,但印度不同于中国,其本身的制造业以及工业体系水平发展较为滞后,国内贫富差距较大,市场活力较低,无法带动人口众多的市场获得人口红利。
而中国的制造业和大型工业体系则较为完备,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在工业体系的支持下,中国能通过庞大的人口来拉动内需,不断提高市场活力,借此提高对外贸易实力。
从这点上看,印度明显比不上中国的实力,对于看重对外贸易的尼泊尔而言,中国市场显然更具有潜力,也更具有投资价值。
第三是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西藏和尼泊尔同处于高原区域,从战略上看,中国西藏和尼泊尔的地理认同感更高。如果选择和中国站队,则意味着可以从高原区域俯视印度平原,对印度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威胁,并且可以牵制和遏制印度的发展。
而如果选择和印度站队,则意味着尼泊尔要独自抗住来自中国的压力,并且依靠印度如今的后勤保障水平,也难在短时间内支援尼泊尔前线,综合考虑战略影响,班达里显然会选择采用拥抱中国,抵御印度的战略思路;
第四是外交层面,中国推行的经济政策,为尼泊尔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和利益,同时,对外友好的外交政策也给尼泊尔带来更为宽松的发展空间,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也让尼泊尔感受到了睦邻友好的实质意义。
但印度方面,受到英殖民后遗症的影响,在对外扩张和对外同化上,一直保持着蠢蠢欲动的姿态,对中、对巴,到现在对尼泊尔,边境线上的印度就和看到骨头的狗一样,一刻也从未安宁。
令印度感到不安的是,如今中国、巴基斯坦和尼泊尔三国同时走在了一起,在打击印度方面同仇敌忾,这样的局面令印度深感惶恐,从这点上看,打击印度,和中巴两国的合作则是对尼泊尔的利益最大化。
第五是宗教影响,尼泊尔拥有众多印度教教徒,这也是班达里所操心的事情,在宗教影响下,民众难免会产生亲近印度的思潮,因此班达里不得不花更多的精力去阻断宗教上的影响力。
如果此时再选择偏向印度,则很有可能会在宗教势力的影响下,发生颠覆政权的动荡局势,而中国方面则不存在用宗教影响局势的威胁,从这点上而言,班达里也不会选择和印度亲近。
尽管,国与国之间并无永远的友谊,只有利益使然,但是却有更为复杂的因素造就两国的长期交往模式,这里面有地缘政治、有政党因素、有经济因素,也有历史因素。
但不管怎么说,尽管尼泊尔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但却不像乌克兰夹在俄罗斯和西方阵营之间那般悲惨,因为它的身后还靠着中国,还有强有力的大国在背后支撑着局面。
历史也终将会证明,有野心吞噬别人的人,最终也会掉入深渊,而善者必然会胜利。相信班达里的选择会对得起尼泊尔,对得起尼泊尔人民。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