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温情的一面,多番恸哭:为爱人、为百姓、也为朋友

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人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样的设定会使得人物更加立体,而文学又是从现实生活里脱胎而出的,那

毛主席温情的一面,多番恸哭:为爱人、为百姓、也为朋友

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人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样的设定会使得人物更加立体,而文学又是从现实生活里脱胎而出的,那么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就都有着比这些文学人物更加耐人寻味的另一面。

即使是毛主席这样的伟人,也是如此。在很多人的心里,因为主席的特殊身份,使得人们总是更加在意他严肃的一面,反而容易忽略他温情的一面。当然除了这个原因,主席甚少流露出温情一面也是让人觉得主席不够温柔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937年,主席面对贺子珍的离开时曾说过一段话,这番话不长,但却让人能够感觉到他不为人知的温柔一面,这段话是什么?又有哪些事件会让这顶天立地的湖南汉子流露出温情来呢?

毛主席:不爱流泪却为你痛哭

1937年的延安,正是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地方,毛主席每天都要处理大大小小的事情,与此同时,爱人贺子珍要带着孩子前往苏联的消息也传到了他这里,面对着相守十年的爱人,毛主席知道自己留不住她,但还是说了这样一番话。

“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我舍不得换掉。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几十个字拼凑成的一段话里,深埋着一种巨大的温柔,可这样的话语仍旧没能留住贺子珍,她还是选择了离开。但我们却透过这样一段话知道了毛主席温情的一面,也知道了他的温柔不单是对国家、对百姓的温柔,还是对贺子珍这个陪自己走过十年艰苦革命之路的妻子的温柔。

毛泽东和贺子珍相识于1927年,那时秋收起义遭遇变故导致失败,毛主席带着自己的队伍上了井冈山,在这里遇到了贺子珍。那一年她十八,有太多的词汇可以用来形容她,但在爱慕她的人心里,再多的的词语也是空洞。

在一次会议中,敌人趁着守备不严,摸到了根据地附近,想要一举抓捕这些革命者,情况危急,贺子珍二话不说,跨上马,带着两支枪边打边跑,吸引敌人,又成功甩掉了他们,平安归来。这种女子少有的豪杰之气让毛泽东对贺子珍越来越欣赏。

就这样,在1928年,两人选择了结婚,开始了一段属于他们的十年生活。而让毛主席流下泪水的“负伤事件”是在1935年。

1935年4月,贺子珍在贵州的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调养身体,一天中午,原本的万里晴空上突然出现了敌人飞机的身影,一阵阵的轰鸣声好似死神打磨镰刀时发出的声音一般骇人。

警务员急忙让贺子珍隐蔽,可她却奋不顾身地在安排其他伤员、百姓隐蔽,完全忘记了自己也身处危机当中,一颗炮弹落在了她身边。她的上半身被弹片炸得鲜血淋漓,倒在了地上。

得知消息的毛泽东第一时间赶到了卫生部,他看着已经昏迷过去的结发之妻,心里只剩苦楚,他蹲下身拉着贺子珍的手唤着她的名字,两行眼泪从这个汉子的眼睛里涌了出来。他一生没流过几次泪,可这次他却哭得像个孩子。

毛主席的温情一面不单体现在对“妻子”的关心里,在多年后贺子珍从苏联回国,身体不好时毛主席也曾给她去信嘱咐她关心自己的身体,只是这时这些温情的字眼里没了爱情,只有朋友之间的关心。

对爱人的温情人人皆可做到,可让温情一面更加令人敬佩的还包括主席那番话里所说的其他情况,正是这些关于百姓、故人的眼泪,才让主席的温情如此动人。

百姓生活不好,我也会流泪

毛主席的温情不单单在对贺子珍一个人身上,更不单单在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身上,他最令人尊敬的地方之一就是他的心里始终装着百姓,正如他在那番对贺子珍说过的话里所表达的一样,他的心里装着的是百姓,而百姓过得不好,他是会发自心底地难过的。

我们对于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群众的生活问题,就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 ”这是毛主席在1934年的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所表达过的观点,像这样的话,他还说过很多,而在看到问题时,他做得更多。

1928年,工农革命军来到了遂川县城,可这里的百姓被敌人威逼利诱,压根不敢和工农革命军有交集,户户大门紧闭,人人缄口不言。毛主席看到群众工作难以展开,便对自己的手下说:“我们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发动群众,粉碎敌人的阴谋,把群众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

同时,开始让士兵一家家一户户地走,帮助当地的老乡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可这里的很多百姓都被敌人骗到了山上去,剩下一些腿脚不好的、精神糊涂地留守,宣传工作一时难以展开。

毛主席没有工作时也参与到队伍里去做群众的宣传工作,这天他推开一户家门,这家里只有个腿上带伤的老人,老人躺在床上又痛又累,只剩下呻吟的声音。

毛主席看了便觉得心里一阵酸楚,急忙找人来帮老人处理伤口,又叫士兵给他留下粮食,老人当时并不知道这是工农革命军的领导,只觉得这人十分的温柔,不像别人口中的坏人,他马上叫回了自己的孩子、邻居,一起招待工农革命军。这种细致入微的温柔,是毛主席对百姓所特有的温情一面。

1957年,新中国早已成立,国家已经由人民当家做主,但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可以忽视的问题。有人向中央汇报说在农村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增大的问题,主席的卫士从老家探亲回来,带回了一份调查报告,和一个又黑又硬的糠皮窝头,在他的老家还有很多人靠这个来果腹。

毛主席看着这个窝头,眼窝里一下子满是泪水,他流着泪吃了几口糠皮窝头,接下去的几年里,他都为解决这个问题而奋斗着。人眼泪的组成成分并不复杂,可毛主席这一滴泪的背后却是对中国百姓的万千温柔。

毛主席:故人、旧物皆难舍

李银桥,河北人,他幼年时就被父母送进了武当山学习武术,抗日战争爆发后,李银桥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八路军,加入到了抗日大军中。

1947年,因为李银桥的身手好,所以被调到了毛主席身边担任他的卫士长一职,最初的时候,李银桥并不愿意,他觉得警卫员没有前线战士杀敌多,作用大,而且从他入伍以来,上前线的机会并不多,所以他没有太多的战功,他怕战争结束后自己没有什么好的战绩。

因此不太愿意当主席的警务员。主席知道他不愿意的事情后问他缘由,他坦率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主席,主席倒开始欣赏这个肯说真话的战士起来,李银桥见主席这般态度,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留在了主席身边,而这一待就是十五年。

十五年的时间,让毛主席和李银桥之间有了超越上司下属之间的朋友情谊,甚至可以说是家人般的情谊,毛主席是个念旧的人,最怕身边的老相识离开自己,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1962年4月份,李银桥被调离毛主席的身边,到其他城市述职,担任治安管理职务,临别之际,毛主席把他叫到了自己身边,还未开口,李银桥就已经哽咽起来,主席见状,眼睛里也湿润了。

在他的心里,这个孩子就和自己的儿女一般,可如今他也该离开自己了,也该让他去闯一闯自己的事业了。所以主席忍着泪说:“小李啊,你还年轻。可是你不能总跟着我,毕竟,我不能误了你的前程啊。

在李银桥离开后,毛主席身边没有了卫士长这个职位,也许对于毛主席而言,在多年前这个职位就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它仍然存在的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了留住这位故人。

在古往今来的诸多历史人物里,成大事者严肃、认真的一面往往被无限制地放大,甚至在某些时刻会让人忘了这个人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有自己的温柔体贴,对于毛主席而言,他的温情一面就体现在他人生的各种牵挂里。

他牵挂百姓,到了一个新地方,先帮百姓解决问题,缺水的打井,地不好的整地,凡是能帮上忙的,他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看到百姓过得不好,他也会跟着难过,这就是他的温情一面。

他牵挂旧事,每个跟在他身边的朋友、战士,他都记得住他们的名字,他们离开时主席都眼含热泪、依依不舍,就连一支笔、一本书,主席都不愿意将它们丢弃,这种念旧也是主席温情一面的体现。

他牵挂爱人,在贺子珍身负重伤生命垂危时,这个湖南汉子也慌了神,他少见的当着众人面流下泪来,尽管因为种种原因他与贺子珍没有走到最后,但他当时对爱人的这份牵挂从始至终都是真的,而也正是这份牵挂背后的温情让主席成了我们敬畏的那个有血有肉的人。

本内容来自互联网收集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犯你的权利, 请联系我们(点击查看联系方式)删除。